每一年高考时,我都会给考生们送上由衷的祝福。恰逢今年春末夏初的又一波疫情,22届的1193万考生更是不容易,也要面对更多的困难。
诸多额外防疫措施不可避免会带来诸多不便,本就肩负着不小心理压力的考生,更容易因此而分心。因此,我更想为这些考生加油鼓劲,也更希望22届的考生们能在考场上如愿以偿。
相比于防疫带来的物理干扰,无处不在的社会声音,尤其是手机短消息和自媒体传递的内容,或许是更严重的心理和精神干扰。
早在我高考的时候,“学历无用论”、“高考无用论”的声音便甚嚣尘上。研究生毕业7年来,名校学生被卷到街道办事处、中小学教职、城管等岗位的热点新闻,疫情之下的就业难、失业大潮,似乎进一步坐实了“努力学习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这一论调。
奋斗看不到希望,迫使走出校园、甚至还在大学校园的年轻朋友们选择了“躺平”,但我想告诉考生们的是:无论如何,你们还不到“躺平”的时候,而高考正是你们需全力展现最好自己的舞台。
简单来说,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不要低估、轻视高考对自己的人生意义。
改变命运“最不坏的筹码”
十五六年前在高中时,一位数学老师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是“高考是决定你们命运的考试”。当时我对此不以为然,认为他们只是为了给学校刷升学率、给学生打鸡血而夸大其词。
直到自己经历了高考、读大学、保研、走进社会、观察世界百态后,我开始对这句话有了更多的理解与认同。
就在今天,老家湖北黄冈(就是那个高考密卷之乡)的一位知名媒体人也就高考问题说了一句话,可能更加贴切:高考是你改变命运的必经之坎。
他说这话时还有前半句:“若你是农村学子。”作为一个农村孩子,他从小便深知,只有考上大学、走出农村,才能告别年年双抢割谷、插秧、种地的生活。
这是他高考前后人生不同经历的总结。我的经历虽然不尽相同,但在高三学年一度颓废、想放弃学业的时候,一本杂志上的故事深深触动了我,也成为了我坚持学习、好好高考的“鸡血”。
那篇回忆故事发生在1990年代的农村,作者甚至没有参加高考,便因为读书读不进去而放弃了学业。离开学校的作者一度认为自己重获自由,但事实上连高中文凭都没有的他只能帮哥哥在工地干各种脏活累活。
我记不清具体的文字内容,但作者描述自己中午在工地上啃着从家里带来的馒头黄瓜西红柿,母亲心疼他还偷偷给塞了鸡蛋的场景,令我产生了极强的代入感。当时我便告诉自己:我不希望自己将来过这样的生活。
文章的最后,作者选择回归学校,参加高考复习班。而我也下定决心坚持到底、在高考考场上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最后我以平静、正常的状态完成了高考,顺利进入一所部属211大学就读本科。
这才有了我从大学开始的读书、学习、思考、修双学位、生活,到保送至帝都某985大学读研,再到走入社会、如今安心写作的一段旅程。
高考改变命运(如果不说“决定命运”),不仅适用于农村娃,也适用于几乎所有参加高考的学子。
是的,不上大学走向人生巅峰的案例,从绝对数量来看的确不少。但相比于数十亿之巨的芸芸众生,甚至相对于每年千万量级的高考考生,相对占比能有多少?
更重要的是,如果不参加高考、不上大学,你是否还有其它筹码助力“阶级逆袭”、改变人生命运?
(选择参加高考的考生,或许本身就说明你们的家庭尚不具备让你们出国读本科,或者不拿文凭便可财富自由、人生巅峰的绝对资本吧)
你说你要效仿比尔·盖茨,从哈佛辍学后开微软当世界首富,但需要先问自己是否有一个出身富三代,在各大银行、保险、通讯公司当董事,进入名校管理层的妈妈,能帮自己在开公司时协调融资、拉业务?
你说你也可以学韩寒,高中辍学靠写作成为知名作家流量担当,但需要先问自己是否有一个文笔出众且当过作家、报社编辑和文化局干部的父亲?
你说你能成为下一个薇娅、李子柒、李佳琦,但需要先问自己,且不说等你出道时互联网生态的走向,在当下马太效应明显的互联网自媒体生态圈,你有多大几率成为马太效应的胜者?
至于那些文艺、娱乐和体育圈的明星大V,估计连你们自己都不敢想象要复制他们的人生道路吧?
再说身边的普通人。我有两个朋友的确连高考都没参加过,一个读的中专,现在自己开公司。另一个高一辍学,如今年过半百也不上班,靠收房租、炒股票维持生活。
同时,二人都是北京孩子,各自在北京有不止一套房子,其中一人还是传统意义上的高干子弟。每年千万考生中,又有多少人具备如此先天条件?
“幸存者偏差”无处不在,也总会一代又一代地误导部分朋友。但在喝下“高考不重要”这碗毒鸡汤之前,先稍微做点功课,研究一下那些没有高考上大学的成功者们,他们的人生经历、个人禀赋和家庭资源是否可以被你复制。
是的,如果你不是中产以上的阶层,你的家庭不能保证你人生的财富自由与体面地位,那么即使今天高考撬动阶层壁垒的难度越来越大,高考也是你手中为数不多的人生筹码,而且是最不坏的那个。
那位告别黄冈的媒体人也感慨道:在今天的我看来,今天的生活还是一团乱麻;可在昨天的我看来,今天的我至少已经不用再顶着炎炎烈日干农活了。
再苦,能有那时候苦吗?
再问你自己:如果家里没矿的你既不珍惜高考,也没有成为盖茨、韩寒、网红,你的出路在哪里?
既然没有更好的筹码,那就抓住最不坏的那一个。
给自己更多的自由选择
正如渴望自我保全一样,向往自由似乎是人的天性。至少,你希望自己有自由的选择权,在安稳与冒险、守成与开拓之间自行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然而,英国哲学家以赛亚·柏林通过区分“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对“何为自由”给了我们进一步提醒:
真正的自由,不仅在于你某些言行与人生选择不受干涉、不被压制(消极自由),还在于你是否有能力自我掌控态势,是否有能力实现自己做某件事情的自由。
只有free from...,自由便是一纸空文,真正实现free to do,才可享有名副其实的自由。
前文提到的那篇影响我的文章,作者当然有自由走进城市、坐办公室、享受灯红酒绿、没事开车游玩、不时出国度假。但问题是,高中辍学的他并没有能力实现这样的自由。
毕竟,虽然国家不会禁止你给大厂、500强企业投简历,或者网上报名体制内选调生,但别说高中辍学,现在连“双非”大学毕业生的简历,都能被各大单位的HR轻蔑地无视。
学历歧视吗?这的确不可否认,从道义上也不应该如此。但HR也有其苦衷:我一天就能收到几千份简历,如果不做筛选,哪怕一份简历只看一分钟,我这一天也不用干别的了。
任何国家的任何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时都没有时间“不拘一格筛人才”。如果你是HR,你也没有时间无差别仔细阅读每一个人的简历,唯恐落下任何一个“例外人才”,避免埋没“无学历有能力”的那个。
因此,这些人人向往的高平台,必须设置一些可供筛选的门槛,而“985/211、双一流、QS前50//100名海外高校”便逐渐成为各大机构的硬性指标。
就连高考不好好考、指望研究生上名校逆袭的朋友们,如今也傻眼了:内卷之下,这些单位不仅看应聘人的最高学历,也看其本科背景;清北硕士因为本科是”双非“而被刷掉,也是近年来层出不穷的案例。
不谈“应然”,“实然”便是如此残酷。如果你不能改变这一社会现状,忍受当下的辛苦,在高考中发挥出最好的自己,也是为了给自己争取更多自由选择权。
就算是靠读研“逆袭”,在985/211大学读本科,国内保研或者国外申请名校的机会,也多于在三本独立学院读本科吧?
别说国内高校,美国明星哲学家桑德尔在他的《精英的傲慢》一书中,披露“文凭主义”(credentialism)在美国大行其道几十年;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爱丁堡大学们在接受研究生申请时,早给中国大学按照认可度划分等级了。
20多年前我读小学时,包括我妈妈在内的很多人喜欢提及当时”北大高材生养猪“这一热点新闻,无非是为了举例说明两点:1. 高考无用;2. 名校学历也不一定助你成功。
然而,他们犯了一个逻辑谬误:这位北大毕业生有能力自由选择做更加体面的工作,但他是在有资本做出其它所谓“更好选择”的情况下,有能力自由选择回乡养猪;而传统的养猪人,大都是因为没有更好的选择,只能养猪。
是的,“我有能力主动选择如此”和“我别无他法只能选择如此”,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且不谈大学能教会你哪些“积极自由的能力”,光是一张大学学历证书,便能产生出如此差别。
如果你们顺利完成高考,进入心仪的大学,你们便会发现:在这片自由的校园里,有太多的资源供你们使用,有太多的舞台供你们历练、体验、成长。
在大学期间,我不算是热爱学习的人,自认为花了不少时间用于不少娱乐。即便如此,我也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们进行过思想交锋,了解名家经典、初探知识宝库,同时也通过不同的社团活动逐渐打磨自己。
尤其是到了研究生阶段,虽然专业课和本科一样不多,但我自发每周参加多个校园内的学术讲座,泡在图书馆阅读各类专著,也参与翻译等实践工作......
六年大学经历对我知识储备的增加、个人技能的提升、逻辑思辨与认识世界的思想锻炼,是高中辍学后去工地搬砖六年所无法实现、更无法取代的。
如果说我今天还有一定程度的自由选择权,那一定要在相当程度上归功于高考。没有高考,我没有机会获得给我带来更多选择机会的学历,遑论在大学里为实现“积极自由”所奠定的基础。
感谢高考,不仅是“后文革”时代初期新三届考生的专利,也是新时代后浪们需要清醒认识的事实。
不说高考是“决定你命运的考试”,是为了不要给自己额外的压力,从战略上藐视对手,从而轻装上阵,平静、正常地发挥。
承认高考是“改变你命运的筹码”,是为了给自己增添珍惜高考、用心对待的动力,从而把三年付出造就的“最好的自己”,充分地展现在这一纸答卷上。
加油吧,少年!愿你们在这特殊的考场交卷之后,能欣慰地告诉自己:是的,我毫无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