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是米店的三月

        “三月的烟雨飘摇的南方,你就坐在你空空的米店,你一手拿着苹果一手拿着命运,寻找自己的香”。每年的三月一号是米店的日子,热爱民谣的人自封“国际米店日”。早上开始循环往复听各种版本的米店,最喜欢的还是读库那次直播,老狼在读库仓库的地板上哼唱版本。可能是和当时情境有关,空空的米店和读库仓库的空旷感,会想到某年大雨读库着急搬家需要处理书籍的事情,全国的读库读者纷纷解囊。像是这种集中全力去解救书店的事情,很振奋人心,也不多,尽管现在的书店盖的越来越豪华越来越有设计感,也越来越成为网红的热闹之处。

        前两天去逛老城南,从中华门城堡下来,沿着钓鱼台巷走进去。烧饼铺、油条摊还在、巷子上空的电线上晾晒的衣服随风飘扬。老人背着手在河边晃悠、小狗跑来跑去,猫咪蹲在墙头。电动车自行车三轮车马自达拥挤着,散乱无序似乎又自带秩序的摆放在巷子深处。从钓鱼台一直穿过中山南路,经过六角井、饮马巷等巷子。

       老城南是南京的文化发源地,浓厚的人文气息也是最具本土文化的活化石。我曾有幸,大学毕业后在老城南也驻扎了四五年。那个时公司就在中华中学对面的一家酒店里办公,中午午餐会走路去瞻园路的牌楼巷深处吃米线,饭后夫子庙逛一圈。下午下班后走路到中华门,上城墙可以等待落日。公司搬迁后在大油坊巷的老板旧居临时办公也有一年多,那个时候巷子很深也很窄,拖着拖鞋顶着一头造型高耸却一丝不乱发型的女人,穿着睡衣拎着痰盂走去公共厕所;巷子口两个马扎一个炉子卖旺鸡蛋、鸡汁回卤干的老太;旧居临河,窗外就是并不清澈的秦淮河,每天上午下午就听到游船游过,传来刻板的介绍词。

      朱元璋定都南京后,把南京城分为三个部分,东部皇城西北军营、南部为居民市肆集中区,尤其是手工艺人和各行业匠人。箍桶巷、豆腐坊、磨盘街、饮马巷、煤灰堆、大油坊巷。大学毕业曾经去殷高巷去找同学慧茹的住处,她当时所租住的房屋是谢公祠的老民居。那晚记忆至今深刻,高耸的山墙、半挑的屋檐、黑暗的巷子昏暗的路灯,坑坑洼洼的石板路。

      现在城市更新,老门东和新门西都被发展为文旅文商之地,老门东旅游为主,新门西则是文创集合地。米店、晓松书馆等沿着明城墙一路到集庆门。米店是只闻其名而未从去过,之所以知名一是初心来自民谣“米店”,是文艺青年的朝圣地,每年三月一都会响起这首歌;二是设计运营是地产业内文青标杆。每个文青心里都有一个米店梦,在被自封为“国际米店日”的今天,循环着这首歌。

       那天一个人逛了很久,各个巷子都走了进去,在米店吃了晚餐。出来已经是华灯渐上,有月高悬山墙顶空,突然冒出一句话:“若是老城南有十分美,七分在月光”。月光下的老城南,真是美。很静谧,白晃晃的山墙倒映着树叶的婆娑影子,因为更新巷子口几年前新建的牌坊,有人夜归有灯漏出有狗欢腾也有猫儿漫步。

        月光与城墙,老城南的这一处人间烟火,是最金陵。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