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逛菜场的年轻姑娘,不对,是爱逛菜场的年轻漂亮又大方的姑娘,是谁呢?
哈哈,当然是我啦。
昨天周末,就去逛了,虽然逛得不尽兴。就像喜欢逛街的女人,喜欢一条街都是豪华商场,应有尽有,最好是看个饱买个饱。可是,你只给她个小巷子走一走,她总是觉得被压抑住了。
我就是有点被压抑了。附近还没找到逛得爽的菜市场,看来只能再扩大搜索半径了。
那你问,什么样的菜场你逛得爽呢?
不要太商业化,不要太齐整,最好多一点本地的老百姓,多一点他们自己地里的菜,多一点他们拿手的家常小吃,老奶奶背篓里的冬笋啊,大姐篮子里洗好的本地小土豆啊,大妈门前一排红彤彤香喷喷的自制辣椒面啦,小嫂子锅里刚炸好的金闪闪的酥油条,大哥案前包好的手工豆腐皮,大爷摩托车后座水桶里刚从清江捞上来的河虾,当然还有路边摆的一溜儿绿油油、闪亮亮的小青菜、小水果了……一条菜市场走下来,蒸煮炒炸,活色生香,基本上办一场当地家宴的东西都能看得到、买得到,当地人们吃东西的口味和说话的腔调也大概领略了一二,这才是一个值得逛的好菜场。
我这周边,太商业化,一个摊位一个摊位规划得齐齐整整的格子间,卖菜的人被装在里面,刚好转个身的空隙,为了卖得多,周边全是一摞摞的菜,捆好的装好的,看上了就拿,扫二维码付钱,然后走人,不用挑挑拣拣,也不用望闻问切,因为都是一样的,一切都服务到“让你拿了就走”,不要浪费彼此时间。
重要的是,这里卖菜的人也大不同,他们基本都不是卖的自己的菜,从批发市场批发而来,那选择卖什么,就看市场需要什么,批发价与销售价之间利润怎么样,至于对他卖的菜,也没什么好兜售的,因为他们与菜之间就是商贩和商品的冷漠关系,也没多少认知和感情,你从他们漠然的脸上,就能看出来,所以买菜的人与卖菜的人也没什么好聊的。
不像之前说的好逛的菜场里,篓子里背着冬笋的老奶奶,他们会一边卖一边清理着笋上的土,挑出又肥又嫩的推销;卖辣椒面的大妈会告诉你哪一种辣椒面是炒菜时放的,哪一种是可以直接用来蘸着吃的,哪一种是尖辣椒粉碎的,哪一种是大辣椒粉碎的;卖油条包子的小嫂子自己就做得一手好面食,这油条你是想吃酥一点还是嫩一点,包子你想吃肉馅的还是芝麻花生馅的?这边市场上包子铺里蒸着的都是批发来的速冻包子,且几个市场上的可能都是一个味道。
那好逛的菜场里,卖菜的人某种程度上对自己卖的东西,都付出了劳动和时间,付出了劳动就会有感情,付出了时间就会有了解,所以卖菜的人有卖菜的故事,买菜的人有买菜的情感,彼此交互间,就有了对彼此生活的感知,这种交换之中不只是钱,还有人心和信任。
好逛的菜场,逛久了,会逛出朋友来,逛出行家来,你不仅看到了销售者,也看到了生产者,甚至还看到这菜品里的专家。另一种菜场,则不论是哪个人来卖,都是一样的菜,与人无关。这样的菜多半都是批量种植、批量养护,批量包装、批量运输,走了好远的路,来到了集市,它们与主人之间联系不甚,从出生到销售,都是流水线作业,并无多少情感的参与,所以,菜品可能很整齐,但总归是少了些味道。就像你养一条狗,是把它当朋友养,还是为了吃狗肉,不同的发心会导致不同的行为,养出的狗也会不同。
说到此,就是关乎“爱”的话题了。任何东西受到了“爱”和没有受到“爱”,是不同的样子,甚至对物的基因都有改变。
我们都喜欢受到过爱的人和东西。一个精雕细琢的首饰,一定比粗制滥造的物件更受人喜欢和珍爱。一块银子,被用心雕琢成珍宝,或是被忽视成满身污垢的银块,哪一个能给人带来欢喜,能绵延留长?
那什么叫受到过爱呢,好像比较抽象。我认为,具化到生活中,就是被人用心付出过劳动或时间,被他人用心对待和陪伴过。
你为它用心做过事,共处过光阴,就是爱的表现形式。所以人们常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这也是为什么,人在幼年、少年成长时期,谁在照顾她的生活,谁在她的身边,她就与谁亲,而且是一辈子亲。那些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拉扯大,一辈子就是与爷爷奶奶亲,他们的父母能不爱他们吗,但是因为缺少时间的打磨,爱意就滋生得淡然一些。
买菜是最接地气最重要的生活部分,说重要点,直接关系到一个人或一个家的生死存亡。有句话说,你吃了什么,都是看得到的。也有句话说,买东西啊,人找对了,东西就对了。可我们现在吃进嘴巴的,有多少知道是从哪里来的,经过谁人手的,经过怎样轨迹才到我们的碗里。我们自己的后辈再过一些年月可能连吃进嘴巴的菜都叫不出名字了,更何况它们是哪里生哪里灭,哪个季节兴,哪个季节衰。
所以,商业社会的确是精简了生活的很多环节和负累,丰富了物资加快了交易,可是也一并减掉了很多过程和情趣,只剩下光秃秃的物。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我再一次发现,自己身心还是活在农业文明社会的人,尽管身处在滚滚洪流向前的工业社会大潮中。
自幼受乡土文化和家族情怀的滋养,根在黄土里,眼在青山上,心在天地间,手在万物中,实在没想到如今:脚下踩不到黄土,眼睛看不到青山,抬头俯首不见天地,碌碌双手都在电子键盘上,恨不能有田野去奔跑,不能有万物去采撷,锁在水泥盒子里轱辘轱辘地转,却每日还不能亲手为家人做一饭一蔬,听他们一叹一笑。
看一些学术文章说,我们现在处于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期、转折期,不知道在这个乡土家园尽毁、工业文明崛起的时代里,有多少人完成了顺应时代的蜕变,将生在自然蛮荒土地上的我们用一把黄土掩掉,在光亮的水泥地板上开启人类创造的花园城市生活?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想起《人类简史》的作者所说“农业革命可说是史上最大的一桩骗局”,因为早在农业革命之前,采集者就已经对大自然的秘密了然于胸,毕竟为了活命,他们不得不非常理解自己所猎杀的动物,采集的食物,农业革命所带来的非但不是轻松生活的新时代,反而让农民过着比采集者更辛苦、更不满足的生活。狩猎采集者的生活其实更为丰富多变,也比较少会碰上饥饿和疾病的威胁。确实,农业革命让人类的食物总量增加,但量的增加并不代表吃得更好、过得更有限,反而只是造成人口爆炸,而且产生一群养尊处优、娇生惯养的精英分子。普遍来说,农民的工作要比采集者更辛苦,而且到头来的饮食还更糟糕。
肯定不能说农业社会迈向工业文明是一场大骗局,但是这其中也是有一些小骗局和个体的大牺牲,作为我们小小的个体,如何在这个洪流中存活得更好一点,就是一个个微小的选择、取舍了。可取山间生活形态之本,可取城市造物文明之美,共筑一点个体生活小院,足矣。
适者生存。毕竟这是最真实也是最残忍的生存规则。祈愿慢慢都能活得心底有光,手中有粮,脚步有方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