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若干年前,听朋友评论一位同事,满脸的鄙夷与不屑。说的最多的一句就是,她恨钱。
朋友是做汽车销售,这个行业竞争压力非常大,每个月的任务压得人透不过气,同事之间的明争暗斗自然难免。但那次,几个人异口同声对另一个人做出如此点评,让我挺好奇。
后来在朋友公司见到那个年轻姑娘,面容身材都蛮不错,对人也客气。因为听过了关于她的负面评价,我暗中观察起来,其实也难免带着有色眼镜。
但几次的碰面,倒让我越来越佩服她。也终于明白了朋友口中所说的"恨钱"是怎么一回事。
姑娘家在省内一个三线城市,与男友一起在这个省会城市打拼。自从来公司上班后,她一直表现的非常积极。主动接待客户,与客户保持联络,休息时间其他人在闲聊,她捧着厚厚的通讯录,一个接一个的打电话。
于是,她成了同事口中那个"恨钱"之人,即为了钱不择一切手段。不与同事聊八卦,不参与同事的小圈子,热情对待客户,最优销售业绩,都成了"罪证"。也因为如此,领导对她器重有加,更让一众同事眼中口中都含酸。
了解到这些后,再看看其他人的工作态度。我在心里祝福这个姑娘,也相信总有她脱颖而出的那一天。
经历
之所以想到这个只有几面之缘的人,是因为同事对她的那个评语"恨钱",类似的词还有"恨嫁"。不得不感叹汉语的博大精深,把一众内心戏浓缩成为一个词。我却隐隐感觉这个词并不适合她,她分明是爱钱呀!努力工作,创造业绩,无非是想提成高,收入高,才能改善生活,在这个城市站稳脚跟。
当这个词在我眼前不断晃动,思来想去才恍然大悟。原来我才是那个恨钱之人!又恨又怕,以至于深入骨髓,无法觉察。
从小读的书,受的教育都是不为五斗米折腰,金钱乃身外之物等等。也许骨子里的浪漫情怀让我向往诗与远方,对于铜臭充满鄙夷。
刚毕业时,家人叮嘱我,找工作不要盯着薪水,多学本领才重要。于是我从不在意薪水,只关注工作内容。
成为佛教徒后,更是让我耻于谈钱,生怕破坏了一方净土。
于是工作的几年,基本没攒下什么钱。一是薪水不高,二是中间有两次考公务员和教师的时间,没有收入,就是吃老本。三是当攒到一些钱,我千方百计要花掉。
当我开始创业,要为赚钱日思夜想时,发现这简直是噩梦呀。试想你厌恶,不屑一顾的事物,现在却要放到心上呵护有加。于是我激烈的思想斗争持续不断,一个说,做自己喜欢的事,让钱哭去吧。一个说,房租怎么办,开销怎么办,做生意还是做慈善?
老天保佑,虽然我如此胡闹。两年下来,也还是赚了第一桶金,有了一笔可支配收入。可那时的我,就像中了邪,看着银行卡上的数字,怎么看怎么刺眼。明明是辛苦赚的钱,拿在手里却烫手,任性的买买买。折腾到现在,又所剩无几。
现在回忆起来,大概当时我内心有个大写的"我不配"。自己一直自诩清高,可当时的状态,和一个自己一直瞧不上的暴发户又有什么区别?
醒悟
醒悟是今年才发生。几年的学佛修行,让我体悟到佛法不离世间法。道在红尘闹市修,成佛不须出世求。家庭,公司,生意场,可谓处处皆道场。
那么问题来了:
想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吗?想!没钱!
想做自由职业者吗?想!要工作赚钱!
想多去寺庙禅修,做义工吗?想!没时间,要赚钱!
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永远不知道下一个是什么口味。当终于确定了人生目标,找到方向,想要去实现梦想时,却身不由己,要为生计奔波,这种痛苦实在是刻骨铭心。
从去年到今年,读了不少书,听了不少课,看了不少视频。深深影响我的是《富爸爸穷爸爸》,完全颠覆了我长久以来的理财观,几个新鲜名词让我仿佛发现了新大陆:被动收入,复利效应,资产与负债。让我惊呼原来赚钱是这么回事,并不存在剥削与掠夺,而更像是场智力游戏,可见我曾经的穷人思维多么的根深蒂固。
和解
于是我与金钱达成了和解。认真的做事,认真的赚钱,认真的分配财富,尊重每一笔收入,带着感恩的心态去消费与投资。
每当心中再次暗流涌动,对金钱有负面感觉时。我都会拿这个词来提醒自己。金钱本是中性的,无有好坏爱憎,分明是自己的执着与分别形成那些印象。
话又说回来,恨钱,钱怎么会来爱我?
Alice,内向的孩子自小酷爱绘画。在探索自我的身心灵道路上横冲直撞十余载,终得柳暗花明又一村。 目前定居佛国泰国清迈,深信因果与吸引力法则。日常包括绘画,读书写作,健身,冥想内观,语言学习与时间管理。所做的一切被Alice统称为修行。 2017年开启了禅绕画与曼陀罗画历程,既是新体验又是熟悉的感觉。人生也打开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