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7~6.7,二十天时间,四件事:
1搞定论文,提交毕业设计档案袋
2评上优秀毕业生,拿到奖品
3读完一本29万字的书
4第一次尝试5公里,长跑路上第一个进阶
得知入选优秀毕业生的时候,正在赶论文,同时被老师痛批一顿——同小组的成员都交三稿了,而我,初稿还没完成。内心极受打击。
“优秀毕业生”的称号并没有带给我喜悦,更多的是自责:我这样也能被称为“优秀”,简直是见鬼了。
Nobody can help you out, but you.于是开启学霸模式,17号到26号,十天时间,完成初稿到三稿,最后以5.5的查重率(合格要求是30以下)参与答辩。直到7号,提交毕业设计档案袋,完结这一切。
最后和老师聊起来,我俩都觉得遗憾。因为原本可以做到更好,但我没有。
我们前期搜集了大量数据,可以做一个漂亮的回归,论文也有了含金量,但最后由于时间紧迫,只能做简单的基本分析。
是因为我懒吗?
不是。40多家银行,近三年数据,一百多份年报,我一个人搜集完了。这显然不是懒人会做的事。为什么还会草草了事?
回想整个过程,老师第一次在群里通知交初稿的时候,我交了。
我问老师:这可以吗?
老师回:可以啊,原本就没打算你们能做多少。
于是我理所当然的以为这就是初稿。
回来之后才知道,所谓的“初稿”是要有整体框架的,而当时我交的“初稿”,才写到文献综述,应付学校检查是够了,离“初稿”还有很大差距。
我算得上一个勤快的人,但不是一个“会做事”的人。
同学写论文,是先搭整体框架,再一点点填充,而我做事,向来习惯勤勤恳恳,按部就班从头做到尾。
在没有和老师及时沟通的情况下,我一个人摸索着,不停改前面理论部分,后面回归分析也找不到头绪,不敢拿给老师看。一拖再拖,最后连完成都没做到。
但是,,,,没人告诉我写出整体框架就是初稿啊?
更没有人告诉我完成论文是怎样一个过程。
这让我想到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最大的弊病是灌输知识、道理,但不会教学生如何完成一件事。
完成一件事是指从开始确立目标到量化目标、规划行动、调动积极性,坚定执行,最后有成果出来作为结束。
我们终会脱离学校、父母,独自生活,需要自己去完成一件接一件的事。这需要独立规划、筹谋、执行,是一个主动进攻的过程。
然而在学校里,我们都是被动接受,老师教什么我们学什么,连备战高考都是老师定好三轮复习带我们过。老师家长都鼓励说考一个好大学,我们也想,可是我们并不知道如何完成这件事。
首先,什么样的大学是好的?每个大学优势专业不同,想要去的专业,有哪些大学比较好?多少人为这个做过功课?
然后,如何进入这个大学?大多数人是走高考这条路,那么需要多少分,该校近几年的分数线是多少?除了高考,有没有其他途径进入这所大学?这些又有多少人了解过?
如果是走高考这条路,需要每门课考到多少分?最强的科目能给最弱的一门补多少分?规划这些的人就更少了。
最后,距离高考还剩多少天?剩下的日子,能做哪些来捡分?还剩多少人想过这个问题?
这已经不仅仅是“学习”了,而是完成一件叫做“考一个好大学”的事,需要独自规划、筹谋、执行。每一个步骤,都清晰地印在脑子里的。
大多数人,连自己哪些知识点不熟都不知道,如何完成这样一件宏大、长远的事。
生活是一件又一件的事组成,我们花了小半辈子接收知识,却没学会如何完成一件事。这是应试教育的弊端,也是我们成长的起点。
答辩的时候,评审老师提出改动结构的意见,又担心我做不完,指导老师在场:她有这个能力,这么短的时间做出这么多...。
我只想找个地洞钻进去。
我知道,完成这篇论文的能力,我有。完美它并协调好其他事情的能力,我还需要学习。
论文,大学给我上的最后一堂课,改变的是思考问题的角度和做事的策略。
关注我的有一部分高三宝宝,我想告诉你们的是,不论考得好与不好,高考是一段旅程的结束,和另一段旅程的开始。
这另一段旅程,需要你们独自前行了。
回顾二十多天时间,做了很多事,发觉人的能动性是很大的,时间是挤出来的。
就像从没想过这么紧凑的时间里,能读完一本三百页的书。起先只是想读完它,然后就做到了。
这种状态真好~
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