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浪潮席卷而来,厂里推行产量生产责任制,各班收入与产量紧密挂钩,一时间,“时间即产量,产量即金钱”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生存法则。从调度室到进料口,从加热炉旁到轧制车间,再到精整区与热处理工段,每个角落都弥漫着激烈的竞争气息,各班争先恐后地将抢产量奉为首要目标。
在这场“产量争夺战”中,工厂的生产数据确实一路飙升,但繁荣表象下,诸多问题也如潮水般涌来。为了抢产量,各班组之间摩擦不断,这些小矛盾逐渐积累、发酵,演变成难以调和的深层矛盾,且随着时间推移愈发尖锐。
其中,夜班与白班交接班时的冲突最为典型。每到交接时刻,夜班人员就像坚守阵地的战士,非要将本班加热的最后一炉钢坯轧制完毕才肯离岗。等白班人员接手时,面对加热炉中新装的钢坯,只能无奈苦笑——光是普通钢板,都得等上半小时到四十分钟才能烧好,要是特殊钢种,等待时间更是成倍增加。起初,白班人员还能默默忍耐,毕竟每班夜班皆是如此。可某次,本应八点下班的夜班硬是拖到八点四十五分,积压已久的不满瞬间爆发,接班人员气得直言:“见过不讲理的,没见过这么离谱的!”虽说是玩笑与愤怒参半,但话里的怨气却实打实的。
热处理车间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一些精明的班长接班后,会接收远超本班产能的钢料,明知道干不完,便在下班前将剩余钢料悄悄藏起。等下一班发现原料短缺开始生产时,这些“藏货”又适时出现,确保本班始终保持满负荷运转。而其他班组接班后面对空荡荡的料场,只能焦急等待新料进厂。纸终究包不住火,秘密一旦败露,两班人马剑拔弩张,激烈争执一触即发。
厂长敏锐察觉到生产秩序的紊乱,当即责令生产科迅速制定整改方案。没过多久,一系列针对性措施陆续出台。其中最关键的,便是严格遵循生产技术工艺,推行均衡生产模式。从制度层面打破班组壁垒,精确规范钢坯烧制与进料时间,要求每一块钢坯、每一批钢料都必须准时交接,分秒不差。自此,工厂生产逐步重回正轨,这场因盲目抢产引发的风波,也终于落下帷幕 。
注:本文内容源于虚构创作,融合个人与他人经历改编,情节纯属巧合,请勿对号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