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地区《二》

序,旅游长了见识

苏南地区,集中了全国,每年年产值GDP万亿以上的多家城市群,其中苏州,年产值达1.8万亿,无锡1.1万亿,南京1.5万亿。

整个苏南地区,自宋,元,明 ,清,以来就是最为富饶的地区。

图片发自简书App

记不准那是哪一年的事情了,亲戚给了一张免费的火车票,叫我去玩 ,选择了苏南地区去游玩。

只带了400块钱,竟然出游了丹阳 ,镇江 ,扬州,常州,苏州,杭州,转道去上海,直接坐火车回西安。

见丹阳优美的地形风貌

图片发自简书App

见识是一种眼光,发现,体验,胸怀 ,思考 ,清晰的定位,智慧的体现,人能走多远,取决于他的见识。

逛街也是一种長见识,商品的丰富 ,价格的实惠,琳琅满目商品市场上,在逛街的见识才知道了,想要买什么,目前需要什么。

这份见识,更让我知道了,看到 ,想到,听到,整个苏南地区,过去的历史,今天以及在未来,千变万化的趋势。

图片发自简书App

眼界决定境界,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

二,苏南地区的过去

早在隋炀帝时期,隋朝,就修建了大运河,水运,方便了南方运粮北上,军队补给…等等。

图片发自简书App

千百年来,江南盛产大米,大米一年两到三季,这首先能解决温饱。

几千年来的历史,皇都,多数都建在北方各地,黄河流域的平原,这里土地富饶,盛产小麦的核心地区 。

城与河,姻缘就是一部史书,2500年的扬州城,就在这千年河道边上 ,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

伟大的隋炀帝,建成了大运河,联系南北的大通道,长江流域富饶的粮食,盐,茶叶,丝绸,络绎不绝,连绵不断的运往北方各地。

图片发自简书App

吴王夫差,发现了扬州的地理位置价值。

公元前486年,下令开凿邗沟,在河囗筑邗城,扬州的前身,吴国水军挥师北上,大破十万齐军。

汉朝,扬州叫做广陵,吴王刘濞定都于此。

隋炀帝在诗中这样写到:

舳舻千里泛归舟,

言旋旧镇下扬州。

绿觞素蚁流霞饮,

長袖清歌乐戏州。

流波将月去,

潮水带星来。

南方不光是只有美女,更有财富。

隋炀帝明白:中原的威胁,都是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打通南北漕运 ,将南方的富饶物产,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北方,抗击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隋朝的大一统就是梦?

几千年来中国各个朝代,无不都是在做富裕梦,朝廷香火延续永久梦 。

主要的问题是南北差距,东西差距的拖累。

解决南北差距在于,北方的贫穷根源,来源于干旱缺水,由于缺水造成了,农作物的产量,整个自然环境的恶性循环,从而把天灾人祸的夸大了。

南水北调的根本目的就是改变,北方的缺水局面。

东线和中线的调水 ,只是完成了缺水,补水,走到了完成目的一半,城市的缺水,得到了缓解。

人们穷怕了,思想和观念,就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东西部地区的主要差距是,人们思想意识的差距,教育观念的差距,道路运输的差距,聚集优势产业的差距。

这几句话说的多好,穷人缺什么?

表面上缺资金,本质上缺野心,脑子里缺观念,机会缺了解,骨子里缺乏勇气,改变缺乏行动,事业缺乏毅力。

发达的手工业,盐,瓷器,丝绸,大米,茶叶,水果…等等。

南来北往,络绎不绝的船队,繁忙的漕运,带来了扬州的人气,大运河变成了商业漕运的要道。

日本僧人荣睿,来到扬州,就是想见到一个人,鉴真和尚,扬州大明寺方丈。

图片发自简书App

到了距今五六百年,中国经济的核心地带,逐渐由北向南移动,因而苏南地区,成为中国最发达的地区 ,富饶天下。

富饶的长江流域,农业发达,盛产稻米,农业文明达到了一个顶峰。

在马可波罗的口中,扬州,广大富庶,商业兴盛。

元曲戏剧水平,堪称与同时代莎士比亚戏剧媲美。

这片土地上大批名人,知名人士和伟人,具有代表性的有:彭祖,刘邦 ,孙权,孙武,范仲淹 ,張骞,鉴真和尚,项羽,吴承恩…等等。

常州一座3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 ,又称为:延陵,毗陵,晋陵,南兰陵,武进。

图片发自简书App

长江文明和和吴越文化的发源地,常州,作为吴国领地,有3200多年的文字记载史。

明,清两代,盐是盐商成就,盐塑造了昔日城市辉煌的鼎盛。

在中国历史上,考取状元排名,第一位就是苏州,第二就是徽商。

这里人杰地灵,整个社会风气好,整体上进,进取,好学,勤奋。

图片发自简书App

好在哪儿啦?

人群的整体综合素质高。

苏州古称:吴,吴国,曾经在这里建都,又称:姑苏,平江等。

商末,在陕西岐山,姓姬的周氏部族首领,古公亶的儿子,泰伯,伯雍因避位让贤,千里南奔,来到長江下游南岸的梅里,同当地居民结合建立了勾吴之国。

后来到了周朝,周灵王,公元前560年,吴国的君主,传到20代,吴国国都,南迁到今苏州城址建城。

换句话说:陕西岐山人,姓姬的人,帮助建立起来的吴国。

苏州,一座来了,就舍不得走的城市,一条老街,一段浓缩城市记忆。苏州园林甲天下。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小桥流水,石板巷陌,夏清凉,秋养肺,春能看花,冬可观鸟,苏州为所有人,留住了梦中的江南。

苏州自古以来,便是桑,蚕,丝绸发源地,伴随着丝绸之路的苏州,被丝绸,带到了欧洲,一直到明清时期达到顶峰。

图片发自简书App

历史上苏州绸都盛泽,日出万匹,衣被天下。

古时的状元之乡,如今出自苏州的 ,两院院士,依然是在全国前列。

范仲淹,在公元1035年创办的苏州学府,苏州中学堪称:全国最悠久的学校。

三,盐业世纪的繁荣

早在西汉时,《盐铁论》就提出盐 和铁,作为一种社会生产力的要素 ,它是富国强民的产业根基。

近代几百年以来,复兴的产业,成也盐业,败也盐业。

经营宫盐和私盐的反复交替,国家的财富,分配的比例,有没有中产阶级的崛起?

社会真正富裕的标志 。

盐城,就是苏北一个生产海盐的要地。

盐业,支撑着元,明,清,几代朝廷复兴。

清朝乾隆盛世时代,盐业就贡献了50%的税收,盐业的兴衰,成就了徽商的伟业。

这个地区有这个说法,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不分轩轾。

徽商有一条著名的谚语:养儿不读书 ,等于养口猪。

家里的孩子长到13,14岁,就让他们去外面闯荡。

民间谚语:13,14岁,往外一丢,包袱雨伞,夹着就走,就这样出外谋生闯荡去了。

这不是父母狠心,一种生存的需求 ,顺应时代商业的需求,一种吃苦耐劳的秉性,商人脚下的路,用生命的血和汗踩踏出来的。

(请接着看下一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