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早就听说过,一直没拿起来看。我想这和书名有很大的关系。《爱心与教育》,望文生义地猜想一下内容,无非就是作者如何用爱感化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这样的事每天都在发生,我为什么就要看呢?没有说服力。于是,这本书一直被我束之高阁。直到有人给我不断推荐这本书,并且看它已成为了一种潜意识。于是,我拿来这本书翻了翻。前三十页没什么特别和想象的一样。原本,想放下就此别过,然而心却有些不甘,于是又拿起来无聊地翻翻目录,看看有没有漏网之鱼。
此时,一个章节的人名吸引了我的注意——杨守丰:一个普通而伟大的灵魂。
不期然间,就被故事擒住。原本我以为杨守丰应该如名字一样是个壮硕的小伙。因为他信件的内容让人看不出有丝毫的柔弱。前半段,我只是旁观一个高中生在与作者像哥儿们一样聊着悄悄话。而那句——我走过一个特殊的人生之路,给我心头打了一个深深的悬念。我在想怎么特殊呢?每个人的人生之路不都是千差万别、惊心动魄的吗?带着这个悬念我往下读。直到她突然没了消息,而一段时间后,作者因为关心一下这位朋友又写了一封没有寄多大希望的信。回信已然不是杨同学,而是一个闺蜜。这个闺蜜带来两个晴天霹雳:一杨守丰是女生,二杨守丰已经去死了。这骤然两声闷雷让人喘不过气来。杨守丰原来是一个山东山区里的孩子,早已身患绝症,虽然如此依然无法撼她在学校前几的地位。虽饱受病痛折磨可是乐观的父亲给了她坚毅而乐观的精神。虽然她那病早已成为家里的负担,而父亲却是砸锅卖铁也要为她治病,学校也为她捐了几次钱。就这样,她艰难的走过了高中。
也许我们都想她的高考这朵期待已久的花应该会绽放出它应有的色彩。然而,杨守丰没有等到花开就已离开。幸而她早些离开了,因为她没有考上本科。就这样这样一个山村的女学生的梦灭了,人走了。每个付出不一定会有回报,每个期待,不一定会开出花来,这样的结局多么现实,多么实际,然而心中的幻想却不接受。
于是我又向前翻了一章——宁小燕日记里找寻点儿美好,希望从中能找点慰藉。可是一个故事开篇就是一个优秀的高中生自杀了。而自杀的原因是和很多寻短见的学生一样:压力大。然而作者却不相信,所以自愿去调查这个女生的死因。最后的结果是学生心理对学校的理想要求与污浊现实的之间差别的反思,找不到答案。老师对她的困惑的不理不睬,家长对她的坚持的不理解,同学异样的眼光与自己对纯洁人生的坚守之间的冲突,让她最终选择自杀。而作者从这个事件中抽离出学校教育的弊端:学生关心的问题,老师不讲。老师讲的问题,学生不关心。老师苦命的教,学生苦心地学。这样的情况造成多少老师的无用功和学生的心理问题。这引起了做过老师和学生的我共鸣。
还有一个高中辍学外出打工的女生,学校给的理想主义在社会上几经碰壁,她该如何抉择?在社会上流浪,最终将身归何处?这一个个问题在我脑中轰轰作响。看完一章或是目光呆滞地凝望远方,或是仰望空空的天花板,实在受不了了这种追问,就去院子里走一圈,竟有不知身在何处的茫然。这本书是这样的让我怅惘、忧虑、反思。
当然里面也有一些章节看得我哈哈大笑。其中就有一个非常聪明的男生和一个不太聪明的女生早恋了。而作者郑重其事地找那位男生聊天,问他是真的喜欢,还是要有个女朋友好在人前壮面儿,还是就找个聊聊天的朋友?最终那个男生说不是恋爱,只是聊聊天。但是不知如何拒绝。而作者却拍案而起道:“真是笑话,你连老师都敢顶撞,不敢和一个女生说明白。”
还有一个故事,一个男生帮作者搬家,正需要一个工具,那个男生去学校木屋去取,可是木屋锁着门。那个男生一脚把窗户踹碎,跳进去,拿了工具正要跳出,被教导主任当场抓获。这个热心办坏事的同学真是让人哭笑不得。还有作者如何培养差生的自信,如何训练学生抗压能力的故事。
记得看书的时候,竟然有种还没有坐下就已经天黑了的穿越感。那过早凋落的花朵,让人多么哀伤;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让人赞叹生命的美好;那一个生命的追问,不停地敲打人的灵魂,那一个个问题的分享,都是一个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一个个好的结果都来自一个老师智慧。一个有爱心又有智慧的老师就是让学生成为他自己,而不是自己想要的乖学生,这是基于对学生个体的尊重和老师的责任感的体现。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沉浸在一个故事里,那些故事不是远在天边,而是就在眼前上演。那一个个生命不是淹没在历史深处的“古人”,而是一个个鲜活又滚烫的生命。准确地说,那不是别人的故事,因为我们都是故事里的人。所以,两天不知不觉就把这本书读完了。很多时候,感觉刚一坐下,天就黑了。刚翻开不久书就已读完了。我想这和作者在文字中的感染力有关。起伏跌宕的故事和书里的各色人等,让我们认识了一个大千世界。
从我自身来说,这种体验源于我对读书的兴趣。做自己喜欢做的,会忘记他人,忘记时间,会有种在特殊时空里待着的感觉。而我感觉这种读书体验,对我的教师职业生涯有着重要的影响。所谓老师的责任心不是“恨铁不成钢”,不是把学生塑造成自己想象成的样子,而是尊重学生,发掘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个学生成为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