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面放开二胎,越来越多的女性走进全职妈妈的行业,或短期或长期,或自愿或迫于无奈。
多少人羡慕全职妈妈的女性,那是因为全职妈妈代表着性别价值平等,生活条件优越,家庭环境舒适,不必为生计而奔波发愁,可以专心在家照顾孩子与家庭,相夫教子。
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全职妈妈的无奈,那是因为不是每个全职妈妈都是那样的幸福,很多全职妈妈背后都有一把辛酸泪。
A女士,七零后。普通高校本科毕业。
毕业后,与丈夫在大城市白手起家,好不容易有了自己的家,有了一份相对稳定的文职工作。晚婚晚育,伤不起。因为家中无老人帮忙带,高薪的保姆请不起,低薪的不敢请。只得自己放弃工作在家带孩子。丈夫工作虽然稳定却不高薪,勉强维持家里开支。孩子小时,当然有妈妈陪伴无比幸福;男人也高兴,有人在家等,有人把饭煮,下班回到家有人伺候着,想想也幸福。特别是当别人赞她丈夫时说的“你老婆真幸福,不用上班,做全职太太”,仿佛那是他无比的荣耀,养得起家,感觉很幸福。
然而,时间长了,这种幸福就渐渐变味了。曾经的夸耀变成“你真不容易呀,一个人养一家子……”渐渐地,随着二宝的到来,他也感到压力越来越大。当孩子不听话时,当生活一不顺心,一吵架她的丈夫随口而出“我一个人养家容易吗?你什么都不用做,连个孩子也带不好……”
委屈的A女士有苦只能往肚子里吞,带个孩子容易吗?恐怕只有带孩子的人才深有体会。后来,等到孩子大了,不需要你全天陪伴着,问题就来了。因为A女士的世界里只有家和孩子,丈夫在单位升职了拿奖了,一天天在进步,她不能感同身受。他们的话题除了家和孩子之外,没有别的。渐渐地,矛盾来了,感情就开始别扭了。
后来的一次吵架,男人的一句“你能做什么?这些年还不是靠我养着你?”彻底将A女士惊醒。而A女士,离开职场六年,当年的文职工作早已经是九零后的天下了,哪里还有她的位置。茫茫职海,她仿佛又回到了起点,重新开始新的人生规划。
B女士,八零后,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研究生毕业。
曾经任职于法律事务所,后来凭着自己的能力与干劲终于升为主管。第一个孩子降临时,她从没想过放弃自己的工作。交给家中老人带回乡下抚养。直到孩子上小学才回到自己身边。女儿的任性与骄蛮让她既头痛又后悔,如果孩子一直在自己身边,是否就会不一样?她花了很长时间和很多精力才渐渐将女儿的一些劣习慢慢改正过来,二胎政策前,无论是处于传宗接代的传统思想还是给女儿添个伴的现代思想,来自家庭的压力都让她面临着二胎的到来。但是,稳定而高薪的工作将因此失去。当时,一是不符政策二是不符现实,日日高速运转的企业怎么可能等到你生完孩子再来?丈夫的一句话“钱,我来挣,你安心在家生孩子吧。大不了就做全职太太。我养得起。”时年,做生意的丈夫效益好,自然不存在经济压力。A女士光荣退役,回到家中,安心养胎,照料大宝。二宝出来后,因为又是女儿,遭到老人的不待见,婆婆一个不高兴回乡下享清福,不愿再带孙女。如此一来,A女士真的就只能在家做全职妈妈了。每天买菜做饭搞卫生,带着二宝接大宝。丈夫经常出差在外,孩子听话时她乐在其中,每当二宝闹大宝倔的时候,她都有想逃出家庭回到职场的冲动。然而,孩子何处安身?时间,让她渐渐适应。她不再挣扎,一天一天地过着专业的全职妈妈的日子。
然而,一年没事,两年没事,二宝三岁时A女士的丈夫生意惨淡经营,境况日益不好。他在家的时间多了,孩子的哭闹让他心烦。家里开始有了争吵,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渐渐地,曾经的“你老婆真幸福,不用上班,做全职太太”的无比荣耀,变成了“你真不容易呀,一个人养一家子……”他也越来越觉得自己辛苦,他也越来越觉得自己了不起。
有一天。难得同学聚会,她也想歇一歇,放松一下,丈夫答应带孩子,让她去参加聚会。当她她看着依然在政法行业打拼的同学们个个精神焕发,风光十足,她发现,除了聊两个孩子之外,他们的话题离她远了生疏了。她有些害怕,有一种被社会丢弃的失落。吃饭刚吃到一半,丈夫打来电话,孩子总是哭闹找妈妈,他搞不定,要她快点回来。那语气,仿佛孩子只是她一个人的,仿佛带孩子是她唯一核心。她的内心拂过一丝凉意,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提前结束了饭局,赶回家中。一路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句话一直在她脑海里挥之不去,收入决定了他的生活模式以及她的生活模式。她决定去改变以往的生活模式。后来,她在带孩子的时候,一有时间就把以前的书本捡回来看,每天关注着最新的行业新闻,法律动态。她发现,在和同学电话微信或电话聊天时,她有了想倾诉的念头,也有了自己的思考。仿佛,她还在那个行业,只是在家办公而已。再后来,二宝上了学,她重新回到了一家律师事务所。
B女士还是幸运的,她的幸运来自于她的意识与选择。我们的父母辈,很多都是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男女双方各司其职,生活模式也渐渐不同。到了一定年龄,他们的志趣爱好、思维习惯、所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等个人意识形态开始固化并显性的时候,也就是彼此差异隔阂渐显的时候了。
曾经在网上看到世界几个国家关于全职妈妈的法定待遇,没错,是法定。
比如在日本,选择做全职妈妈会享受比在职妈妈更好的待遇。上班族妈妈需要向国家缴纳税款,而全职妈妈不仅不用交税,还可以享受社会保险,到了65岁以后,不管上没上过班,都可以领取国民年金太太可以不缴纳保险金就享受社会保险的待遇。即使一天都没有工作过,到了65岁也同样可以领取国民年金。
韩国,政府部门会向全职太太们提供摄影、法律等课程,培养民间监督员,举报违法行为,并每次支付给她们最低5万韩币(约286元人民币)奖金。
意大利的全职妈妈不仅可以享受政府补助,而且每多一个孩子就多一份补助。如果全职妈妈没犯错,但丈夫想离婚,丈夫就会被法官判付给全职妈妈一定的生活费,直到她找到工作或新老公。如果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老公不幸去世了,政府还会付给全职妈妈丈夫生前2/3的工资,直到自己去世。同时,国家还会补助她的子女一直到18岁。
马来西亚&印度政府有意思:鼓励丈夫给自己的妻子开个单独的养老基金,或者按月给家中劳动的妻子发工资。
德国,由国家发薪水,丈夫受优惠。因家务纳为德国社会工作的一部分,所以政府会给全职太太稳定薪水,每个月为300欧元。不仅如此,家中有全职妈妈,她们的老公还能享受优惠税。两样加在一起,全职妈妈在德国能从政府那里最多能享受到1000欧补贴,相当于八千多人民币(当然每个月八千多人民币在中国和德国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哈)。
**法国,全职妈妈津贴到位,已生育女性可留职休假三年专职带小孩,如决定全职则有可观的津贴,补贴最高800欧,再加上200欧的住房津贴,总额也有1000欧,和普通上班族收入没有太大的差别。此外太太们带孩子乘交通工具也有优待:3个小孩可享票价7折,4个6折,7个3折。
在这几个国家中,我最欣赏德国和法国政府对全职妈妈的法定待遇,特别是法国。三年留职休假专职带小孩,真正是全职妈妈的最佳待遇。**
可中国的全职妈妈怎么看都处处低人一等,并没有所谓的幸福指数。当你选择做全职妈妈时,大多数人是不理解的:放着独立女性不做,当个保姆干啥,真是不思进取!没有工资,没有社保,没有地位,将来复出求职时,人家需要的不是全职妈妈的经历,而是对于你来说已接近零的工作经验。
虽然,这不是绝对现象,却是普通现象。没有法定待遇的全职妈妈,要走的路一定不会轻松。曾经有专家表示:
在孩子0~3岁时不妨做一个全职妈妈,因为孩子这个时期的情商教育将影响其一生的发展。
是的,但是,这对于妈妈们今后重新就业却是个极大的挑战。所以,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这个时期的全职妈妈们一定不能放弃给自己“充电”,学无止境,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被淘汰,被落下。哪怕成为全职主妇,也应该保持一颗进取的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保持思想的独立甚至经济的独立能力,保持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当生活中可能出现压力变故时,才不至于束手无措,才能在不同的岗位再次实现自我价值。
全职妈妈,想说爱你不容易。如此也就难怪现在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女性宁愿上班不愿在家带孩子。因为家中繁琐面面要俱到,你再苦再累也无直接经济效益。一不留神被落个“整天在家不知道做了什么”的懒女人罪名,再不顺心更被安个“这些年还不是靠我养着家养着你”的无用女人之名。社会和家庭并没有给到全职妈妈相应的尊重和价值体现。甚至有些孩子因为妈妈在家没上班而自卑,似乎全职妈妈是因为没有工作能力只能回家做煮饭婆。一旦家庭不尊重全职妈妈,这个家庭毫无幸福可言。彼此的抱怨日积月累,甚至导致最终分道扬镳,这样的全职妈妈谁敢轻易去做?
想想女人读了不少书,上过不少班,为了孩子在家待了几年就变得一文不值,这是何等的悲哀?于是有人问,既然女孩子读那么多的书最终还是要回一座平凡的城,嫁作人妇,洗衣煮饭,相夫教子,还有必要读那么多书吗?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美国也有专家表示
母亲的高教育程度和双亲家庭、高质量的幼儿照料机构一样,都是孩子早期成长的关键因素。教育程度高的女性对育儿知识的领悟能力较强,也更能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给孩子提供一个更加健康的成长空间。
不过,我更欣赏杨澜这段话:
我想,我们的坚持是为了,就算最终跌入繁琐,洗尽铅华,同样的工作,却有不一样的心境,同样的家庭,却有不一样的情调,同样的后代,却有不一样的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