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分享“学习区”的概念
宝贝们一天天长大
如何学习,如何学习好
家长们都特别关心❤️
让我们首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学习区”
美国密歇根商学院教授,世界知名“有效教学循环理念”的实践者~诺尔. 迪奇教授创导了一个三区理论,把学习分成了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
最内层是“舒适区”
很多孩子看似一直在勤奋的不断刷题,其实是呆在舒适区里,实际上对学习并没有太大的帮助。
比如,现在有的一年级的孩子,每天100道口算题,题目特别简单,但是大量刷题,只会消磨孩子的学习乐趣。
最外层是"恐慌区"
这个区域意味着超出了孩子的学习能力
许多父母误以为补习越多,题目越难,孩子的收益越大,其实孩子会在这个区域产生严重的挫败感,这样的状态比待在舒适区更糟糕。
最常见的就是关于奥数的培训,女儿小时候就是因为过早的学习奥数,以至于她一直觉得学习数学,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
最后,女儿也不得不放弃学习奥数
直到五年级她去参加一个数学补差的班,在那里才找回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让孩子的学习最有效的,是处在舒适区和恐慌区之间的地带,迪奇教授称之为学习区。
当孩子的学习内容中只有15%是全新的或者是未知的,这个时候的学习是最有效的。
一部电影的“意外率”,或者游戏的“难度比”
都是遵循的这个15%的比例原则。
当孩子学习的内容难度配比在15%左右时,孩子会感到学得很爽,从而产生“心流”。
我们的伴读成长营的故事分享也一样,孩子们还不愿意挑战自己讲故事的时候,是因为孩子觉得对于他来说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他在学习的恐慌区。
这个时候我们退一步,由家长陪伴孩子一起讲,积累到一定的时候,只要我们不给孩子太大压力,孩子都可以逐步提高表达能力,最后尝试自己讲故事。
在我们的颁奖礼上,孩子们的踊跃参与就是最好的证明。
所以,在孩子学习的时候,我们要尽量把关注点,由结果转移到过程,由关注分数和作业对错,转移到孩子是否“积极”“愉悦”的去学习。
如果孩子的学习状态比较“消极”,我们需要去了解,孩子是因为“舒适区”的无趣,还是“恐慌区”的无助。
有针对性的给孩子选择合适的“培训”,让孩子在符合自己学习能力的“学习区”努力螺旋式的层层上升,持续进步。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
在孩子学习成长的过程中
️既不要把孩子放在低水平勤奋的舒适区,反复刷题,给孩子增加额外的负担。
️也不要让孩子去学习一些严重超出当前能力的内容,比如奥数,导致孩子的内心自我瘫痪,提早放弃学习的意愿。
❤️我们一定要相信孩子生来是爱学习的,否则他怎么能主动学会讲话?走路和自己吃饭呢?
❤️对于这一点,我们要有信心,只有相信孩子有兴趣的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我们才不会过分的焦虑。
只有父母好好学习,了解科学的育儿理念
孩子才会天天向上,成为一个有内驱力的快乐学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