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到一则故事,分享给大家。
有一位母亲盼星星盼月亮,只盼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成才,因为他的孩子已表现出某些天赋。一天,她带着五岁的孩子找到一位著名的化学家,想让孩子了解一下这位大人物如何踏上成才之路的,化学家没有历数奋经历和成才经验,而是要求他们随他一起去实验室看看。
来到实验室,化学家将一瓶黄色的溶液放在孩子面前,看看他的反应,孩子好奇地看着瓶子,既兴奋又不知所措,过了一会儿,他终于试探性的将手伸向瓶子,这时,他背后传来一声急切的断喝,母亲快步走到孩子旁,拉住了她孩子,吓得孩子赶忙缩回了手。
化学家哈哈大笑起来,他对孩子的母亲说,“我已经回答你的问题了,希望你对孩子能否成才有个新的认识”,母亲疑惑的望了望化学家,不明白他的意思,化学家漫不经心的将他的手指放进溶液里,笑着说,其实这不过是一杯染过色的水而已,你的一声呵斥出于本能,但也可能就此少了一个天才"。
许多父母都容易犯下同样的错误,他们总害怕危险,从而约束了孩子的好奇,于是,孩子们也接受现状,不敢去探索、创造。经验并不可怕,哪怕是痛苦的经验,可怕的是没有经验。
现在的孩子许多都是独生子女,娇惯是必然的,家长从小不让他们玩土,不让他们上树,不让他们做家务,不让他们下河摸鱼,小学四五年级了,还来回接送,几乎什么都不让孩子干,固然孩子是安全了,但也失去了许多天性,缺少接触自然的机会,失去了好奇心,失去了接受社会探索真理的欲望,成为温室中的花朵,经受不住任何风吹雨打,抗打击力极差。
记得我们这一代小时候,就不是这样。反正我当时玩的很疯,现在看来不敢干的几乎都干过,当时也没什么可玩的,扔石头、打陀螺、推铜毂,斗斗鸡,甚至约人打架,父母没空管的太细,那个时代的父母都忙于生计,孩子只要有人一起玩就行了,并不在乎玩什么,童年是自由自在的。上学后,也比较胆大,记得13岁时,我就一个人骑自行车到七八里外的姑家上学,一个人坐汽车,一个人走夜路,一个人去陌生的地方,好像都没有害怕的感觉,这就是所谓的独立意识和心灵的坚强吧,殊不知,这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勇敢的精神。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学生必须拥有超强的想象力和大胆的探索精神,否则就会被时代所抛弃,而且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异常残酷,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富有闯劲、勇于探索的开拓型人才,畏首畏尾的人是不能适应未来的事业和生活的,这种探索精神来源于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然而,许多家长和部分老师对孩子的好奇心保护不够,甚至扼杀幼小的天性,使他们的逻辑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慢慢萎缩,自信心逐渐丧失。
作为老师,我们要做到不压制、多鼓励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和学生们一起体验快乐探索,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从小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勇于克服各种困难及畏难情绪,而不是厌学,甚至感到读书无用,学生提一些奇怪的问题,我们要注意倾听,不敷衍,使他们感受到老师们的关注,对于提出的复杂或一时有难以回答的问题,要积极引导,可以和他们一起探寻答案。
再让我们看看焦耳的例子吧。
英国科学家焦耳,发现了热功当量、焦耳定律、能量转化守恒和守恒定律。他很小就喜欢物理学,他常常自己做一些关于电热之类的实验,有一年放假,焦耳和哥哥一起到郊外旅游,聪明好学的焦耳在玩耍时也没有忘记他做的实验,他将伏达电流通到了马身上,想看看动物受到电流刺激后的反应,马受到电流刺激,立刻狂跳起来,差一点把哥哥踢伤,尽管已经出现了危险,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爱做实验的小焦耳的情绪,他和哥哥又划船来到群山环绕的湖面上,焦耳要在这里试一试回声有多大,他在火枪里塞满了火药,然后抠动扳机,随着砰的一声喷出,一条长长的火苗烧光了焦耳的眉毛,还显些把哥哥吓掉进湖水里。
这时天空浓云密布、电闪雷鸣,刚想上岸来躲雨的焦耳发现,每次闪电后一会儿才听到隆隆的雷声,这是怎么回事?焦耳顾不得躲雨,拉着哥哥爬到一个山头,用怀表认真记录下每次闪电打雷之间相隔的时间。
开学后,焦耳迫不及待的把自己做的实验告诉了老师,并向老师请教,老师望着勤奋好学的焦耳笑了,耐心地为他讲解光和声的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光传声快而声音传播的慢,所以人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而实际上闪电和雷鸣是同时发生的。
焦耳听了,恍然大悟,从此他对学习科学知识更加入迷,最终成为一名著名的科学家。
一个人的成就和他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探索精神是成正比的,希望现在我们做老师的,在保让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多动手,多观察,多体验,多做实验,不要约束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勇敢去探索,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分析能力,思维能为,创新能力,培养越来越多的创造型人才,我们的后代才能成为顶天立地的新一代,才能让他们适应世界发展的潮流,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中流砥柱,我们也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吧!愿制定教育政策的领导们朝这个方向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