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日记之——板途小学

    不得不说,板途小学再次刷新了我对学校的认知。一所学校,一栋一层高的教学楼,不知道这还能不能叫“楼”,或者应该直接叫“教学房”?只有一间教室,一间小图书室兼教师办公室,一个厨房兼饭堂。楼前一个升旗杆,外面一片不大的水泥空地是学生的全部户外活动场所。全校24个学生来自不同的三个年级。这三个年级,都在同一个教室里上课。校长兼老师覃勇军,每天上午拿着三本不同年级的语文课本,先上一年级的内容,上完给一年级布置好作业,再转到后面的黑板上开始教二年级。二年级教完,再转回到前面黑板把一年级的内容擦掉,继续上三年级的内容。语文课结束,一个上午的课时就结束了。在上午的第三课时,覃老师都要中途离开一小会再返回课堂,因为他除了上三个年级的课以外,还需要给孩子们做午饭。为了不让孩子饿肚子,第三课时跑出去的那会儿是先把饭给做上。等到第三课时结束,便可以开始洗菜和炒菜。为了迎接我们的到来,覃校长周末就在学校忙活。学校经常会遇到停电、断网,他为了保证我们的教学,扛着竹制的梯子,亲自检查所有的电线、电源和网络连接,以保证我们上课中途不会出现意外。我们送课当天,覃校长还特地穿上了当新郎那会儿购置的西服。贲校提前已跟我说过,这个校点有断电或断网断可能性,让我可以做好预案。这附近还有两三所像这样的只有一个老师,或者只有两个老师的校点。贲校也通知了他们今天一起过来听课学习,同时,也批了这几个学校学生的半天假。因为学生如果不放假,他们是没办法出来听课的。

      在板途小学,我上的是《玛丽亚丢了宝石花》。我先是让学生模仿我的声音,用救护车的声响、猫叫的声响来吸引三个不同年级孩子的注意力,同时注意观察每个孩子的表现。再从声响到音高,从而看看学生们对音高的感知度,并预计歌曲能够教到什么程度。模仿音高后,便直接变成了模仿乐句,带学生学唱歌曲。孩子们的接受能力比我想象中要强,进而再次印证了我在何顿小学得到过的结论,孩子的能力和表现与学校的大小无关,孩子们很快就学会了这首乐曲。我便开始用这首乐曲,来跟孩子们做起找“宝石花”的游戏。

      “同学们,老师今天也带来了一个宝石花,你们想看看吗?”我提问。

      “想……”孩子们都瞪大了眼睛。

      我从兜里掏出从家里走的时候摸的一个核桃,“看,这就是老师带来的‘宝石花’”

      孩子们都笑了起来,听课的老师也笑了。

      “现在老师要请一个同学来当‘玛丽亚’,她需要在同学们的帮助下找到这个‘宝石花’。玛丽亚需要趴在黑板前不能偷看,所有同学演唱玛丽亚把宝石花弄丢了的那段歌词,同时老师会在歌声中将‘宝石花’放到一个同学手里,当我放好之后‘玛丽亚’就可以下来找‘宝石花’了,如果她离‘宝石花’很远,那我们就小声地唱,如果她离得近,我们就可以大声地唱。而‘玛丽亚’,就需要通过听到的声音音量大小,来判断‘宝石花’到底在哪个同学手里,从而找到它。如果成功找到‘宝石花’,我们再演唱后面一段‘玛丽亚找到宝石花’,大家都听明白了吗?”我给学生介绍了复杂的游戏规则。

      “明白!”三个年级的学生们一起喊着回答。

      “好,那我们试试看,看看大家是不是真明白了。有哪位同学,想来当‘玛丽亚’?”

      我之前有提过这边的孩子的羞涩程度。班上孩子虽都蠢蠢欲动,但没有一个孩子有勇气把手举起来。

      “没关系,胆子大一点,看谁最有勇气,第一个上来。”我鼓励他们道。同时运用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经验,把目光投向一个有可能举手的孩子身上,鼓励她把手举起来。这个三年级的孩子接受到了我的信号,把手举了一半,

      “就请这位同学上来,她非常有勇气,第一个举手!我们给她点掌声,请她上来当‘玛丽亚’。”我生怕她把手缩回去,于是在看到趋势之后,即立刻让大家给她掌声,鼓励她上来。这个小“玛丽亚”左右看了看,应该感觉到自己好像没有了退路,便慢吞吞地扭着身子来到讲台前。我扶着她的肩膀跟她说,“很简单的,你现在先到黑板这,”我把她带到黑板前,“双手这样,扶着黑板不偷看。”我给她示范了一下动作,“然后等我们第一段曲子唱完,你再回头,期间都不能偷看,可以吗?”孩子点点头,按我说的双手交叠扶在黑板上,再把头埋在手臂上。

      “玛丽亚,玛丽亚,……预备唱。”我给孩子起了个头,孩子们便开始唱起来。大家一边唱着,我一边走下去,到一个孩子桌前,把“宝石花”交给了她。同时我也扭头看了看黑板边上的“玛丽亚”,确认她没有偷看。一段乐曲演唱完,我已经回到讲台前刚才站的位置,我跟“玛丽亚”说,“现在小‘玛丽亚’可以转过头来了。”小“玛丽亚”刚转过头,下面的孩子纷纷看向刚才拿到“宝石花”的孩子,给了“玛丽亚”极大的提示。还没等开始唱歌,小“玛丽亚”就径直向拿到“宝石花”的孩子走过去。我连忙说:“等等,等等,……,这个“宝石花”没有藏成功,老师需要再藏一次,因为刚才‘玛丽亚’转过来的时候,大家都往‘宝石花’的方向看了,我们不能往那边看,不然‘玛丽亚’不用找都知道‘宝石花’在哪了。我们再唱一遍,老师重新再藏一次。”我在说的时候,孩子们和听课老师都笑了,我自己也被孩子们的单纯和没心眼儿给逗乐了。第二遍演唱完,这回“宝石花”算是藏好了。孩子们用强弱的变化,来给小“玛丽亚”提示,小“玛丽亚”通过歌声,成功地找到了“宝石花”。“宝石花”找到后,孩子们自发地鼓起掌来。我说过,找到之后,是要一起演唱“玛丽亚找到宝石花”那段歌词的。小“玛丽亚”再次来到讲台前,手里握着“宝石花”,随着音乐左右摆动,全班一起高兴地演唱第二段的歌曲“玛丽亚,玛丽亚,玛丽亚找到了宝石花,玛丽亚,玛丽亚……”。他们唱得很开心,也唱得很好,节奏,音高,从一年级到三年级,基本算准确。经过第一轮游戏之后,孩子们兴奋点被提起来了,胆子也大了起来。当我问谁愿意当下一个“玛丽亚”的时候,全班大半的同学举了手。不,我忘了,应该是,全校大半的同学举了手。有的还把手举得老高,嘴上喊着,“老师,我!——”。几轮游戏过去,孩子们一遍遍地演唱,激情不减。听课的老师们,也跟着孩子们动起了嘴巴,随着孩子们的笑而笑,随着孩子们的着急而着急。课程快结束时,我当然也不忘补充一点乐理知识,十几年的教学经验,让我把大部分课程中的教学目标,都已烂熟于心。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孩子们感受音的渐强与渐弱。我给孩子们讲解了渐强渐弱记号,你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孩子在上课初,和到现在的学习状态变化。他们在愉快的过程中,接受了全新的知识。下课铃响了,孩子们在下课后,还没能把“宝石花”在嘴里停下。不大的校园,被“宝石花”的旋律和欢乐的气氛填满。覃校长大步走向我,紧紧握着我的手:“赵老师,我替孩子们谢谢你!我替孩子的家长们谢谢你!十年前我曾经在外面听过一节音乐课,我那时候就跟一同去的老师说,要是这样的老师来我们学校给孩子上一节这样的音乐课就好了,当时那个老师重重地回我一句‘你作梦!’没想到,今天,我的梦圆了!十年啊,我的梦圆了!”覃校长个儿不高,方脸平头,说话时,覃校用双手把我的手握得很紧很紧,颤抖的嘴角让我感受到他内心的激动,细看他眼里微闪着的泪光,将我的情绪也推到了崩溃边缘,我强压着自己的情绪,对他说:“那我以后常来!常来!”

      走出教室,我跟孩子们合了影。他们有些穿着已经断掉一半的拖鞋,有些光着脚。而我此时,是穿着棉袄。覃校把其中四个孩子拉出来,跟我们介绍:

      “这四个孩子,是一家的,家长都不在。他们晚上回家,这个大的负责做饭给这三个小的吃。”他指着个头稍高一点的三年级的孩子。“他们家长只有周末才从县城回来,就丢他们自己在这边。”

      “这个”他又拉了另一个孩子过来,“家里就丢他一个人在这边。我去扶贫也带着他去,去开会也带着他去。”覃校边讲边摇头。

      这几个孩子都面带笑容,嘴里还哼着“宝石花”。

      “覃校长一个人在这里,既当爹,又当妈,我们看着也是很心痛。可是校点就是这样,总归还是需要老师坚守。”贲校总结道,“覃校长的家是在县城的,他老婆也在县城。只有周末才得回去。”她又回过头,跟我们补充介绍。

      “覃校长,让您在这里受委屈了!”贲校握着覃校的手说。

      覃校长脸上一直挂着微笑,孩子们还在一旁“宝石花”,那一个个曾让我欢乐的天使笑容,如今却牵动着我的我的泪腺,我强行把视线从覃校长和孩子们身上移开,拼尽全力去压抑住欲崩的情绪,“我进去拿下包。”我跟钟校长说了一句,然后极速地逃离,进了教室。教室里有几个二年级的学生,高兴地向我围过来。其中一个孩子看到我在拿包,原本正欢快的“宝石花”突然停了下来,她表情一变,用很失望的口气跟旁边的同学说,“老师要走了……”,另一个同学的脸也立刻垮了下来。两个天真笑脸的突然消失,似乎一同带走了教室里的空气,我感到自己已快窒息。我背上书包,头往上仰,尽力地想锁住眼泪,让它不要掉下来,大步地迈出教室,逃出了大门。走到门外,全校24个孩子全都涌到了门口,“老师再见!~玛丽亚,玛丽亚,玛丽亚丢了宝石花……”回头望去,24个孩子和覃校长一起在门口挥着手,唱着我教他们的《玛丽亚丢了宝石花》跟我道别。就在那一刹那,我再也压抑不住自己,泪水溃流而出……

      曾几何时,我认为一个好老师,就意味着能上一节好课。用这节精品课,参加各个级别的比赛,获得各个级别的奖项。到今天,我才懂得,好老师,是不能用一节好课去定义的。扎根在山区里的老师,不可能去参加任何比赛,也没有机会外出学习。一个班跨三个年级,怎么能够上出一节我们定义中的好课?他不行。因此在教育生涯中,在课程上积累不了一张奖状。他没有机会参与课题研究,没有条件写论文,他需要用闲余的时间给孩子们做饭,看孩子们午休。在固有的教师评价体系中,他甚至无法评到更高级的职称。但是,他们的坚守就是对教育事业最真情的告白。他们才是用生命在做教育的“好老师”!是真正“不忘初心”的“教育者”!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