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里只盯着搞钱的老板,注定是没有未来的。
钱只是一种能量符号,没有任何人可以永远拥有,只是暂时拥有支配权而已。
错把暂时支配的能量符号当成自己所有,最终必然被剥夺掉支配权。
前段时间,宗馥莉说的一段话,我非常认同。
她说:“我认为商业的本质就是为社会做贡献,为员工去谋自己的幸福,企业很大很大就和我们没关系了,我们的财富到一个点就结束了。其实最终还是为整个社会,为这个环境,为这个国家做贡献,去做一些更好的东西。”
这样的商业认知,才符合范蠡的财富思想——“财自道生,利源义取”。
范蠡离开越国后到齐国后,“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齐人闻其贤”,那么这个贤从何来,我讲个故事吧。
范蠡在齐国海边耕田、养鱼,数年成为巨富。
一日,飓风来袭,汹涌而至的海水淹没了范蠡的盐场和牧场,更让大量的农民无家可归。
但范蠡早有准备,提前储备了大量的粮食和药品。
灾情发生后,他让家人去发放粮食、药品,稳定灾民的情绪。
自己则组织人手,从外地运来粮食和建筑材料,发动人力进行灾后重建。
运来的建筑材料,按进货价供应,对于没钱的,先记账,过后再慢慢还。
在范蠡高效的指挥和组织下,崭新的家园很快就建立起来了。
灾民们感恩戴德,纷纷为其传名,一时间,范蠡声名远播,齐王闻其贤,拜为相。
三年之后,范蠡将齐国治理得井井有条,此时,他认为“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于是,范蠡归还相印,散尽钱财,移居陶地,又在陶地发家致富。
在范蠡救灾期间,曾有人问范蠡:重灾之后,粮食物资短缺,这是非常难得的赚钱良机,为何范蠡非但不赚,反而把自己的积蓄往外倒?
范蠡回答:“盈则满,满则溢,溢则损”,财富当“取之于民,还之于民”。
范蠡之所以被奉为财神,不仅仅是其乐善好施,更因为他把财富的智慧传给了后世。
商道要遵从天道法则,月满则亏、盛极必衰。
物质不可盈满,精神上更不可盈满。
商道也要服从人道,具备人文主义,具备社会责任。
通过这则小故事,我们可以总结出范蠡的财富观:
取财有道:财富获取应该符合道义原则,即“财自道生,利源义取”。
张弛有度:财富不应过度追求和积累,强调“盈则满,满则溢,溢则损”,要保持不过度盈满的状态,才能持续发展。
社会责任:强调财富应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当面对天灾等困难时,应积极运用财富帮助他人,回馈社会。
洞察规律:善于观察和把握经济规律,根据天时、地利等因素来获取和管理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