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此篇接上篇讲“仁”。孔子一生主张君子要“讷于言,敏于行,”而厌恶佞言小人,觉得“满口说着令人讨巧的话,装着令人喜欢的脸色的人少有仁心。”孔夫子为什么不喜欢这样的人呢?因为这样的人往往为达到自己的不可告人的目的,从而伪装自己的言语和行色。这样的人大多是为了达到个人的目的,故意说些令对方感到高兴的比如虚伪的恭维之言,以及做些让对方信以为真的表演,这种怀着“私心”的人,有时候甚至为了达到自己的个人利益,不惜坑害对方的利益,所以这样的人大多为小人,孔子一生崇尚“君子坦荡荡”,当然是为孔子所鄙视。
但如今的现实生活中,我们能做到一点都不不“巧言令色”的君子吗?作为大城市的很多上班族,都是早上带着面具去工作,回到家才能摘下,即使回家与父母妻子和小孩相处,我们有时也会做些伪装,以取得他们的欢心。很多人抱怨这样的生活很累,想做一个真正敢言敢为的自己,但总是会为自己的“直言莽行”而对人从而对己产生的伤害而懊恼,有时候适当的“巧言令色”反而能和悦美满。
其实孔子所厌恶的“巧言令色”是小人的怀有私鄙之心的言不由衷的伪装,而君子怀有“仁心”的“巧言令色”我想孔子也是赞同的,为了让与我们相处的愉悦,适当的说些“讨喜”的话和做些“讨喜”的事,只要我们的目的是坦荡荡的,那又未尝不可呢?
适当的“巧言令色”才是君子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