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被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触动——民谣;路边两个乞讨的大爷抽着烟欢笑;空旷的滇池上海鸥翱翔,渔舟点点……这种触动也常常出现在看电影和看书的时候。
电影《当幸福来敲门》里,面试时他的一句“他的裤子一定很考究。”让我回味了半天,当他得到工作得到时候,我和他一样泪流满面。
看完小说《一句顶一万句》,我深夜辗转反侧,思考着谁是那个可以和我说到一块儿的人,我想不顾一切去追寻。
大学时候,和同学深夜聊天说起孤单,有些触动,第二天就约了几个人组建了俱乐部。还曾经因为自主实习时老师一句不经意的话写了长长的吐槽文章。
甚至,连《第一滴血》这种热血的片子,打动我的却是末尾那句“我希望我们的国家能够爱我们,就像我们爱她那样。”
远方的兄弟说想跟我见个面,我直接从考场逃跑,买了火车票就奔赴他的城市,见了面还挺臭屁:“人生当中,考试有很多次,但兄弟的想念,可是很难得有一次。”
这许多次的触动,让我觉得内心的感受意义重大,对生活,对世界,对人间冷暖,对世俗烟火的感受,那些感受或许很细微,但很重要,没了感受,人仿佛就没了灵魂。
最近看电影《活着》,把原著也翻出来重温了一遍,推荐阅读里有这样的一句话——“正因为异常艰难,活着才具有深刻的含义,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我对书中许多动人的描写和情节无感,却被这句话触动,这句话也写得很美,但如果把斟酌句读后得到的触动比作经历前戏-温存-冲刺后的高潮,那这句话带来的就是看着A片手淫的快感。
昨天,看《1942》,片中很多镜头会让曾经的我泪流满面,如今我却笑出了声。我感觉自己像一株枯萎的草,仿佛随便一阵风都可以把我吹走。
大概是生活让我褪去了曾经的青涩,随之褪去的,还有年少的感性和敏感。就像辛弃疾诗里写的那样,曾经的我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可惜如今的自己虽“识尽愁滋味”,却没了那份“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心境。
我常常怀念那时的时光,有些矫揉造作,有些故作深沉,但每件事都让人觉得富有意义,眼里常含泪水。
如果这是成熟和成长的必然,那我祈求能常常梦回当年,泪湿枕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