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了个大早,多云的天气,骑车赶往濮院我尚不明确的濮氏遗迹,宽广平坦的道路两旁竖立着行行有七八头大象高的白杨树,风像是要把我整个人飘起来,心里充满着因要探寻未知领域而产生的好奇和雀跃。
刚进入濮院,我有点被这里的阵势所吓到。进入眼帘的全是标有“羊毛衫”字样的高楼大厦,以前只是听说,想不到这个产业在此地已经发展至如此庞大。不禁感到惶恐,如今的羊毛衫小镇还会留下当年的东西吗?看着这已经和其他城市千篇一路的模样,我默默在心底发出这样的疑问。时间和人类的劳动可以带走一切,但细细想来,历史总是无法抹去的。虽说样子变了,但当年濮氏人为建设濮院所做得一切,不就是一这种方式留下了了吗?那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从历史的长河中穿过依然盘旋于此地。以羊毛衫为生计发家致富的人们是否知道在几百年前有位叫濮振的儒商在此地建立丝绸贸易市场,是濮院闻名于江南,自此丝织品贸易在这里长存不息。看似距今年代久远,但依今日这般繁华,还是有所赠有所留下的吧!
对于濮院,我完全是陌生的,只能靠地图来寻找相关线索。看到地图上标有翔云观,我便来到此地,只是眼前的景象似乎是不能与所谓寺庙挂上联系的。正在施工的道路,两边是不高不低方方正正的服装城,经人一问,好像是因为有人以“翔云观”命名了这附近的服装城,想必是为了体现当地的特色,这算是一种保留吗?
虽然至今好像还无所获,在好奇心与急切想要找到遗迹的去驱使下,我又来到地图上标有荷花池的地方。相传濮凤九世孙濮鉴辞元帅之任回乡后,“筑庄园于庄泾之南”园址十分广阔,东至洗碗池,北至西池头,南接翔云观和香海寺,约有百亩之地,园中雕梁画栋,亭台楼阁,一应俱全,光是荷花池就有五处之多,大致观看地图,推测此地和记录大致吻合,只不过这里只有池没有荷花罢了。耳边蝉声鸣鸣,池水青青,脑海中想象出数百年前这里荷花开满池的景象。若是当时那个大花园能够保留下来,站在此地的我,应是能看到多么别致秀丽又壮观的园林景色,想到此,不禁有些心驰神往。
不同于镇外羊毛衫市场的空荡高楼,永乐街上热闹纷攘,房屋也多低矮,这便是濮院人所说的“镇上”了。在古代此地被称为永乐市,曾繁华闻名一时。元至大年间,濮鉴“构居开街,立四大牙行,招民贸易,居民咸聚而依之,以贸迁成市。”收购各机户乎所产丝织,招徕,远商近贾,且安置旅舍供商人居住。大家生意往来,和和气气,商人也再无漂泊羁旅之感,便称为“永乐市”。永乐立市,濮院的商业经济也由此萌发,为后世可谓是打下了商业的基础。
问濮院当地的老人他们大多都不知道濮氏这个家族,濮院人一代代繁衍更替,除了学者很多人都不再记得或是不知道此家族,只是永乐名号还存于此,证明着永乐市存过于此。
着往里走,便能看到北横街的路标。永乐街与北横街构成丁字,当年的路名大都时代传承了下来。据《濮氏家乘》记载:“东临大街,西至义路街,南北横街之间。”便是永乐市的范围。现在几乎整个“市”都被封了,据当地人说,是因为要建设古镇旅游区的缘故。
当年也是永乐成市,后向外延展成镇。现在永乐还是整个镇最古老的的地区,称为古城镇区了。看着独具南方特色木门有些褪色的房屋静静地排在那里,突然就想到,当年是否会有千里迢迢来到此地的旅商像我一样站在这里,细细查看门房,想找个舒服的地方歇歇脚呢?
几经辗转,终于找到这个深藏于古镇的真正翔云观
翔云观,原名玄明观,为濮鉴于元朝所建,与乌镇修真观、苏州玄妙观齐名,为江南三大道观之一。清初避康熙玄烨讳,更名“翔云”。旧有真武殿、三清阁、九天殿、财神殿、文昌阁、城隍殿等不下10余处,几乎各路神祇,无所不包。其三清阁,琉璃铜顶,金碧瑰丽、可登眺硖石诸山。观中翔云石,高20余尺,亦为名迹,相传将雨有五色云霞。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重修、咸丰十年(1860)毁于太平军一役,独存山门。
据说当时建了许多寺庙,香火都十分兴旺,与当时的商品经济发展也是有所关联的。
现在的翔云观已经是只剩下一个山门了,门后杂草丛生,看了之后,不免有些伤怀。当时的辉煌瑰丽,现都已成荒芜之地。
观门前是一条长长的河,河上架着几座桥。有了桥,才算是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南方景致。
濮氏人一直传承者濮家乐善好施,心怀仁德的传统美德,河上的大积桥大有桥大德桥均为濮氏所建。濮鉴经营得当,家资逐渐丰厚。为当地人做了许多善事:“创义塾,掘水井,拓河造桥,施茶施粥。”现在的桥多为重修,政府也保护得当,在桥旁在建一桥,分担重量。
现在石桥上已长满青草,多半是少有人通过了。
翔云观左侧现在是濮院小学,相传理宗皇帝因看中濮氏,命地方官在玄明观也就是翔云观西侧建一石坊,赐濮氏“铁券”。濮氏筑“宝券楼”,庄敬地供奉着这个圣物,不知道是不是就这里。
查阅资料,看到有关西子妆楼的美丽传说——范蠡护送西施赴吴途中寓居在槜李墟、还是范蠡携西施归隐江湖时暂避在百丈河边的小楼,都与濮院是一场美丽的因缘际会。元皇庆(1312~1313)中,濮允中开始筹建“西子妆楼”,楼如其名,想必也如西子那样温婉美丽,只可惜现如今我们后人已无处去寻了。
原本想要先找到濮家始祖濮凤手执的那两棵银杏树,但由于道路被封,三中挪址等缘故无法找到。很多东西在很短的时期就变化无穷,怕如果没有人专门将它突显,我们以后会越来越难找到,这恐怕也是政府建立景区的原因吧。
这便来到最容易找寻的香海寺,此为重建的寺庙,在濮院也算得上最有名最完整的寺庙了。
香海寺,原名福善寺。也是濮鉴所建。濮鉴友人众多,其中与赵孟頫、官道的友谊最为深厚。在福善寺落成之际,他们应濮鉴之邀来到濮院,赵孟頫为福善寺大雄宝殿题樑,管道升在大雄宝殿西粉壁画竹。原本,想来找寻这些文人留下的宝藏,不想进去寺庙里,发现各殿内所置之物全为新的,哪里有什么碑刻,让人有些失望。
也有此可观之,濮鉴虽为商人,却也注重人文学识。此点在他的后代濮允中身上更为明显。
濮允中是一个性情中人,他不仅继承了父亲濮鉴的物质与精神遗产,而且偏爱诗文,于爽朗之外又见细腻之情。也是他,发起了“聚桂文会”
后来为潜心于学问,在百亩园处设“松月寮”,种了许多松树,于此地闲居过起了陶渊明式的生活。
现在的百亩园还是百亩园,只是当年的松树似乎是不见了。现在这里还是有人在种着瓜果蔬菜,像是允中诗里那样::“小筑茅庐一径开,云林深处少尘埃。家园百亩躬耕罢,五柳门前次第栽。”现在的百亩园,已然没有那么多诗意了,多的是生活原来的样子。
小结:这一寻迹行,让我明白了一些道理,纵使前人所作为的那些有形态的物质全都化为风中的灰烬,但那些精神那些智慧德明最重都会沉淀在这片土地上,那是谁也带不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