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日1时57分,母亲平静而安详地离开了我们,享年82岁。
母亲从小辛苦。
母亲出生于走马新屋麻溪弯。3岁那年,外公离开了,母亲由大舅抚养,大舅很严厉,所以母亲打小就在灶间烧火煮饭,田间锄地种粮,到了读书的年龄,老师到家来喊她去读书,可是一生辛苦和带着传统旧俗的大舅连养活自己的家人都困难,哪还有能力送母亲去上学,母亲只能眼巴巴看着邻里的其他孩子上学。
19岁那年,外婆突发疾病,母亲24小时侍候,上世纪六十年代,缺粮少食,无医无药,母亲想尽一切办法,茶水不断地调理,但终究是没能留住外婆,60岁就早早离去,撇下未出嫁的母亲。
经人介绍,母亲与父亲结合,来到谷雨山一贫如洗的父亲家。
母亲一生勤劳。
自记事以来,我总是看见母亲天不亮就出门干活,天黑了也没有回家,半夜还在推磨,挑水,淘红薯,剁猪草。有一年,母亲左手食指受伤,因为要干农活,洗衣做饭,要带孩子,要割牛草,又恰逢收割菜籽,母亲一边哭一边割菜籽,那种钻心的痛啊!更是时间的拖延,耽误了治疗,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手指被活生生地烂得变形了。
那个年代,吃不上饭的家庭很多。而我们家虽然家境贫寒,子女又多,可是勤劳的母亲从没有让我们饿过一顿饭。
哪一块地该种红薯,哪一块地该种黄豆,哪一块地该种玉米,还是四季豆、茄子,哪一根田该种哪种水稻,母亲心里都是盘算好了的。
六七十年代,正是我们五个兄弟姐妹长身体的时候,母亲总是能计划好米面油、粗粮细米、荤肉素食均匀搭配,让我们五个孩子在饿极了有饭吃,馋得不行的时候,有口肉吃。
母亲总是想尽办法让我们吃到爱吃的食物。
小时候的我不喜欢吃面条,母亲总会给我留一碗剩饭,或是去邻居家给我换一碗米饭回来。
读书住校的时候,母亲见我们没有油水,总是早早地把肉煮熟,切成一刀一刀放在筲箕里准备好,等周末我们回家吃。然后把余下的肉切成小条,和咸菜、面海椒一块炒得香香的,用玻璃瓶压实,拿到学校和蒸好的米饭混和起来吃,那就是我们当年在学校读书时最好的美食。我的同学总是说我家的咸菜最好吃。
家里穷,买不起零食,母亲把黄豆炒熟,打成面,掺进红薯糖,揉成一团一团,再切成一小块一小块,让我们带到学校吃,那是我们那个年代最好的零食。
母亲很智慧。
她虽没有读过一天书,却让我们读书。母亲常说:你们要好好读书,不然跟我一样,扁担大个“一”字都不认识,脸朝黄土背朝天在地里干活。在我们那个地方,孩子稍微大一点就不让读书了,要回家干农活,尤其是女孩子,更不会让读很多书,因为读出来也是别人家的人。而我们的母亲,从没有说过一句不让我们读书,放学回家,只要我们说要写字做作业,决不会安排我们下地干活,不管左邻右舍,还是亲戚劝她,你那么辛苦,让儿女些不读书了回家帮你,母亲从不动摇,在她老人家的认知里,知识是可以改变命运的。
母亲对我们的教育,不仅限于读书写字,烧火煮饭、田间劳作也是生存之本。不上学的日子里,清晨起床,母亲给锅里放好米、放好猪食,就会轻言细语叫醒我们其中一个起来继续煮饭、煮猪食,其余的一起下地干活。所以,我们几兄妹从小就学会了干家务干农活。
在我的记忆里,一家人早早吃过早饭,一人背着一个小背篼出门去采茶叶,来到最高的那个茶山,一家七口人一字排开,一人一个在茶梯采茶,茶山嫩苗绿叶,天上蓝天白云,山下炊烟袅袅,鸡鸣狗叫,一边是父亲母亲家长里短、兄弟姐妹一起谈天说地,一边是背篼里嫩绿的茶叶。那是父亲母亲的味道,那是家的味道,那是独属于谷雨山的味道,那是我们从山里走出来的人的根。
无比想念我的父亲母亲!
母亲没文化,却懂夫妻相处之道。
在我的记忆里,母亲与父亲从没有吵过架,总是温言细语,恩爱和谐,每当父亲有脾气的时候,母亲总是默默地、不卑不亢地做自己的事情,照顾好自己的情绪,管理好自己的孩子。等父亲情绪稳定的时候,再温和地问父亲,当时为什么要生气,为什么要说那样的话。母亲的情绪、温柔和智慧治愈父亲,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
母亲是个乐善好施的人。
母亲种的圆白菜让邻居羡慕,她就把菜苗一小把一小把地捆好,用一个蓝子装好,挑着篮子挨家挨户地送,并传授种菜的技巧和方法。小时候的我不理解,为什么要一家一家去送给别人呢?黄瓜成熟的季节,母亲用背篼装好,也去送给需要的家庭。亲戚们来了,没有新衣服送,母亲总是翻箱倒柜,寻找我们穿不了的衣服,接济给需要的亲朋友邻
记得70年代,农村里偶尔会有河南过来要饭的人,母亲总是叫他们进屋里来休息,并给他们盛下满满的一大碗饭菜,让他们吃饱肚子,再装一些粮食给他们,虽然那个时候我们也是缺衣少食,捉襟见肘的状况。
农村男孩子夏天最好的娱乐活动就是下河洗澡,偶有哪家孩子不小心就会被水吞没了生命。母样总是耐心地教导自家孩子不许下河洗澡,并在孩子的身上做记号。还不忘让孩子体验洗澡的欢乐,用家里收割稻谷的半斗装满水,让孩子在水里扑腾,体验水带来的快乐。她不仅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意义,更让我们体会到了她的爱。
母亲一生善良慈爱、讲究,孩子们长大了,需要独自出门,她总是把爸爸给他买的、自己最舍不得压箱底的好衣服、好鞋子送给儿女们,她说,我在地里干活,也穿不上,给你们正合适。
二姐在农村出嫁,夫家家底薄,母亲总是不断送粮送米,她能体会自己成家的不易,不愿自己的儿女去尝尽她曾经尝过的艰辛。
自己的孩子养大了,工作了,母亲又开始养育孩子的孩子。
母亲在晚年,跟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诵经读书,上早课,晚祈祷,虽不识字,却从不缺席每一次的学习,母亲是一个有精神追求的人。
母亲常到阴边大山里去割牛草,也常到桥头儿坡去背柴火,一背就是100多斤,太过沉重的背篼、太长时间的承压,导致母亲脊柱严重变形,椎间盘突出,压迫臀部、腿部神经,疼痛难忍!
终日劳作,一生辛劳,毁了健康,给我们撑起了一片天,给予我们温暖,让我们有力量走出家门,飞向更辽阔的世界。
每当儿女们走出家门要离开家乡,母亲总是站在瓦屋老房地坝边,深情地目送我们去远行,每一次回头,总能看见她弯曲的变形的手指垂落在身体两侧,总能看见她齐耳的短发被山风轻轻吹起,总能看见她的身影越来越小,泪水盈满眼眶。我们的妈妈,她舍不得与儿女分别。屋后的那棵常青树啊,你是否感受到了母亲对儿女那无尽的思念?你是否知道她在每一个日夜都盼望着儿女们能平安归来?
母亲老了,生病了,两种癌症于一身,转移至脆弱的臀部和大腿骨。母亲一生善良、勤劳、慈爱,老了却忍受了不能承受之痛,受了不能承受之苦。看着母亲每天承受的痛苦,我只想祈祷:上天啊,可怜可怜我可怜的妈妈吧.....
母亲一生勤劳,在贫困的年代,用自己的辛苦和汗水养活了一家人。
母亲一生智慧,打破传统认知,培养了五个有文化有知识有孝心的孩子。
母亲一生乐善好施,与邻里和睦相处,总是能温暖到身边的人。
母亲走了,走得平静安详。我坚信,母亲是去到了一个没有病痛折磨的地方。
母亲,您一路走好!
2025.9.6悼念我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