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小的时候开始,家里就有这样的习惯:客人到访,吃完饭了做饭的人总会微微地问一句“好吃吗?”“吃饱了吗?”。总觉得,问过了这句话,得相应的回复,这顿饭才算完整而美好的吃完。一家人一起吃饭也要关心彼此的吃饭体验。
吃饭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我们每天都要吃饭。
韩国人认为用心做出来的饭菜一定美味,如果菜肴里有汤有泡菜,就再美好不过了;日本人讲究吃饭的仪式感,饭桌上年长者先动筷,并且要说上一句“我们开动吧”,然后开始吃饭。相比日韩国家,中国家庭吃饭要随意些,更喜欢家常小菜,在乎食材量丰,讲究实实在在的吃饱吃好。当然中国各个地方的也有所不同,我的家乡大理是一个生活幸福指数颇高的地方,吃饭这件事情尤其表现得简单又认真。
在大理,我们每天吃饭的地方往往不固定。
通常,中午在院子里,一家人围坐着一张八仙桌,桌上一年四季有凉菜、热菜和汤。食材多半取自自家小院,简单天然,却不难看出做饭之人的用心,细细切丝,均匀切丁,颜色、形状、味道巧妙搭配。每天中午我们就这样晒着明媚的阳光,吹着和煦的清风,一人头顶一草帽,身后是满园菜花香,一起吃饭。有时在葡萄花架下便不戴草帽。这样的中午饭时光一般会持续一个小时以上,毕竟吃完饭还要喝喝茶,聊聊家长里短,探讨一下菜肴咸淡。所以也就有了吃完饭问问吃饭人饱乎、合胃口乎的习惯。微微的、淡淡的、暖暖的。我们认为做饭的人有责任了解吃饭人的饱腹状况和味觉、心情感受,而吃饭人也有义务反馈吃饭体验,适当表达意见和提议。比如某道菜多烧3分钟收水利落一点儿会否更香,又如某道汤略加半勺盐少许花椒会否汤汁更加馥郁而不腻,再如某道凉菜焯水时间缩短会否更加清脆爽滑……如果没有任何意见,道道菜肴都恰到好处,合乎胃口,那么你也可以在做饭人关心之前赞叹“今天的饭菜真好吃,我吃得饱饱的”。正因为这些美好的习惯,家人做菜都很好,都懂得怎样更能烧好一道好菜,凉菜、热菜、汤羹、甜点怎样搭配更适合招待客人。从小耳融目染,我也爱上了做菜,照料生活。给不同的桌子搭配合适的碎花或者格子桌布,无论多拥挤家里也要让出花儿的位置,蜂蜜水应该配着新鲜的柠檬片,房间里一定要摆放亲人的照片……生活中其他的事情亦然,如果都有如同吃饭这样的意识,用心经营,互相沟通指导学习,反复琢磨,多半也会做得很好。为人处世,多思多做,沟通表达,哪怕只是一句简单的“吃饱了吗?”“吃好了吗?”。晚饭我们会在厨房吃,温暖安静。经过一天的工作,这个时候便可以浅酌小酒,睡觉的时候脸蛋微微泛起红晕。
吃饭是需要人陪伴的,两个人一起才叫吃饭,一个人是填饱肚子。
所以我的习惯是但凡在家,一定要陪家里人一起吃饭。如果刚从外面回来,正好碰上家里有人吃饭,那么无论是否已经吃过饭,也一定要坐下来陪一陪。一起吃饭的时候要是比家人先吃完,也要坐着等一等,大家都吃好了才离桌。长辈们常常说的一句俗语是“即便火烧眉毛了也等吃好了饭再说”,告诫我们沉静。由此也养成了我们不急不慢的性格,而往往越是这样,事情越容易得到解决,越能出活儿。谓之:慢慢来,比较快。
由吃饭互相陪伴,我们还能联想到其他的事情,有空的时候,家人要去菜场陪一陪,亲人辛苦工作完回家喝茶聊天陪一陪,傍晚散步的时候陪一陪,周末的下午哪怕睡个午觉夫妻间也可以陪一陪……如此一来,更加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