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渐渐过去,以前被当作“事实”的事儿没准儿在没留意的时候就变了。
你兴许以前听过,吸烟曾经有段时间还被医生给推荐呢,可现在都公认它是要命的因素啦;
以前呀地球被看成是宇宙的中心,冥王星也被当成一颗行星;我们一直坚信“雷龙”是真有的,可现在呢,已经证明它压根儿就不存在。
这些变化给我们的启发就是:事实不是固定不变的,就跟牛奶似的,也有个能保质的期限。
这种观点,正是《事实的半衰期》这本书的核心内容。
作者SamuelArbesman把知识跟放射性物质作类比,给我们传达了一个特别让人震惊的观念:事实和知识,就像放射性元素那样,有“半衰期”。
这表示随着时间一直往前推移,知识会逐渐被新的发现给替换掉,而且这个过程很难去预测,不过呢是可以依据一定的规律来理解的。
科学的进步就表示旧有的知识慢慢被淘汰掉,与此同时呢,旧有的知识也在慢慢被更新。不过这种更新可不是一下子就能弄好的,得要经历一个过程。
我们对于“真理”的认知始终处在变化之中;不过这种变化通常是渐进式的。
举个例子,医学领域的变化尤其显著。
医学通常是“知识衰减”最快的领域之一,由于新技术以及新的研究成果一直都在不断地涌现出来。
而与此相比,像数学这样已经高度成熟的学科,往往不易发生剧变。
一旦一个数学命题被证明为正确之后,它便几乎始终不会被推翻。
不过知识的变化并非全是坏事。旧知识并不意味着“废物”它为新知识的出现提供了基础。
正如阿西莫夫所说,在“地球是平的”到“地球是球形的”的认识过程中,每一次推翻都让我们对世界有了更全面的理解。
科学的进步不是以一种直线式的、一步一步发展的方式开展的。
随着科学不断深入地发展,我们对事物的理解愈发细致,这往往需要花费更多时间与精力,去揭示隐藏在“长尾”之中的那些细微发现。
这个“长尾”现象表明,尽管最重要的突破一般是很轰动的发现,不过实际的进步常常来自那些看上去没那么重要的小发现。这些小发现,逐步地使我们对自然界的理解更加完备,带来一种对世界更深入、更复杂的认识。
在不同的学科之中,知识的更新速度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与研究领域的成熟程度有着紧密的关联。
像“生物”“医学”以及“社会科学”这类学科,它们的知识更新速度通常比较快。
这些学科所探讨的现象,极为复杂,并且一直在发生着变化,故而实验结果,通常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对比之下,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由于其研究对象相对简单,所以知识更新的速度就较为缓慢。
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医学知识的“半衰期”一般为45年。这表明在医学领域当中,许多知识大约需要经过45年这样的时间,才会被更新或是淘汰。
实际上知识的变化并非完全依赖于新的证据的积累,而是取决于新的“范式”是否能够被更广泛地接受。
科学理论的颠覆,通常伴随着旧有思维的消逝;这亦是许多科学革命发生的缘由。
正如物理学家普朗克所说:“科学的进步并非是经由说服对手去接纳新理论,而是凭借使这些理论的拥护者逐步从科学界淡出。”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新知识的普及往往滞后,科学进步的真正动力是新一代学者的接受与传承”。
但就算这样,科学的发展不只是把旧知识推翻,它更像是一个一直都在积累的过程。
随着时间慢慢过去,我们对世界的了解越来越深,旧的理论和假设变成了新认识的基础。这种积累起来的知识,让我们可以在更高的层面上去认识世界,进而带来更全面的理解。
一个让人诧异的现象是,虽然我们清楚知道有这么一种状况,也就是知识存在会变得陈旧过时,不过很多领域的学者依旧没有足够地接纳这一点。
比如很多医学生毕业之后,依旧对自身的知识有着十足的信心;不过即便他们所学的东西或许会很快就过时。
随着知识更新得越发快速,医疗行业觉察到了这一情况,便大力推动医学的继续教育培训,让医生持续地更新知识。
这种做法,值得其他领域借鉴,尤其是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科学以及人文学科当中。
不过虽然科学技术进步得很快,让知识更新的速度达到了从前没有过的程度;可是人们一般还是对新知识抱着谨慎的态度。
科学家与学者并非仅仅是单纯的事实解码之人,他们常常对于某些理论或观念持有坚守的偏见,这也便是为何诸多旧的科学理论能够持续留存,甚至对新理论的接受进程产生影响。
事实上许多科学进步的推进往往是因为“旧有观念的支持者”逐渐退出了舞台。
正如尼采所说:“科学的进步往往是当一个时代的旧思想死亡时,新的思想才得以真正生长。
总结来说我们生活在一个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
过去被视作的“事实”并非永远都是事实,它们会伴着新发现的呈现,而被更替。
虽然我们没法预测每条知识的具体变动,不过借助对知识衰变规律的理解,我们在遭遇不确定性时能更淡定。
我们需要保持对新的知识的警觉,及时地更新自己的认知,不断地修正和完善对世界的理解。
知识的进步永无止境,而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进程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