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心里有一个梦想,但却不肯为追求梦想做任何努力,没有任何行动,这个梦想就是假的,是假装有梦想。
四十岁的时候,我曾经写过一首诗,其中有这样两句:
假如今年三十岁,撇家舍业奔长安。
长安当然代指北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
当时我正在中国传媒大学短期学习,接触了一些在北京打拼的同行、同乡,他们的生龙活虎与没日没夜给我留下了深刻了印象,那是我非常羡慕的人生状态——有明确而高远的梦想,做全力以赴的努力。
可是我觉得自己四十岁,已经老了,不能再从零开始去拼搏;而且,我自己努力打下的小基础也舍不得。于是,就写了上面两句诗,相当于为自己找了个堂皇的借口。
可是,当我已经五十岁时,面临着事业与生命双重的夕阳西下,却从零开始,努力为实现自己最初的梦想而打拼。
我的梦想是什么?
大庆早逝的散文诗人刘海岳是我同事,他去世的时候,我就曾经说,他写的那些诗至少有一首会流传到一百年以后,而我写的新闻第二天就是垃圾。
所以,我的梦想是,写出有价值的能够流传下去的东西。
我五十岁时比四十岁更有条件实现梦想了吗?
恰恰相反,当我五十岁时,事业、健康、家庭方方面面困难更多了,但我却开始追求自己的梦想了,为什么?
紧迫感,我已经五十岁了,再不努力,就没有机会了。而且我也想清楚看明白了,没有所谓的追求梦想的理想时间与条件,那一天永远也不会有,所以,我要追求梦想,就从现在开始。
两年的努力,我已经写出了百万字以上的作品,实现在网上百万以上的点击量,至少,这可以算是我向梦想迈进的第一个台阶吧。
那么,四十岁的我为什么没有这种紧迫感?
这个问题我问了自己许多次,为什么四十岁的时候不能下决心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我现在的答案是,当时我已经放弃了这个梦想。
傅盛在《认知升级三部曲》中说,认知升级有两个误区,其中一个就是“以为自己认为重要和真的认为重要,往往不是一回事”。
他说:“我最大的反思就是对‘头条’(今日头条)的理解。两年多前,我说‘头条’就是移动端的搜索。我的反思是什么?我当时认为挺重要的,一直到2015年四季度,我才开始召集人马,着手海外头条的业务。
这是认知里经常出现的一个误区:以为自己认为很重要和真的认为很重要,往往不是一回事。
不行动的认知,就是伪认知。炫耀自己知道,有什么用?一个浪潮打过来,认知就没了,如同没有。真正的认知,必须知行结合。”
如果我心里有一个梦想,但却不肯为追求梦想做任何努力,没有任何行动,这个梦想其实是假的,我是假装有梦想。
当我四十岁的时候,我事实上早就忘记了自己最初的梦想,所以才没有任何的行动。我的行动在另一个方面,其他的方向。所以那时,“写出有价值的能够流传下去的作品”事实上已经不是我的梦想。
我们常常说认识人“不仅要察其言,还要观其行”,认识自己也要这样。行动,只有行动才是真正的风向标,它告诉我们自己真正在意的是什么,追求的是什么。
就像有些领导,口头上鼓励你去开拓,他却守在后边等着你出错,然后下手狠狠地整你;
就像有些亲朋,口里喊着亲情友情,他却在发现你要山穷水尽时釜底抽薪。
行动,暴露了人心,别人的,自己的。
清彭端淑《白鹤堂文集·为学一首示子侄》中讲了两个和尚去南海的故事:
四川有两个和尚,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富和尚说你凭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有一个装水的瓶子一个装饭的钵盂就可以了。富和尚说,我这几年一直准备雇船去南海,都没做到,你行吗?
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去告诉富和尚,富和尚面“有惭色”。
这个故事因为被选入小学课文,所以大家都知道,被当成鼓励大家“不能坐而言、而要起而行”的故事,作者彭端淑也说“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可是,老杜以为,这个故事的本质,是富和尚并不认为去南海很重要,南海,是穷和尚的梦想,不是富和尚的。
傅盛说:“有一个词叫自我迷惑。自认为觉得很重要,但根本没把它转化成真正的行动。”
每个人都曾经是有梦想的人。
但是,这个梦想是真的一直在追求中,还是早就已经放弃,仅仅成为挂在嘴边上的谈资,我们自己可能都不清楚。所以,不妨用傅盛提供的“行动”这把尺子来量一量,问问自己,是否愿意马上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去行动,是否愿意每天行动一点点,每天前进一小步。
如果你肯马上开始,那么,你就是有梦想的人;否则,你就是假装有梦想。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