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是不是有问题?

              医学教育是不是有问题?

          ———说三道四话医圈之二

                  陈 军           

                   

      在当前医疗反腐风暴疾风横扫的时刻,不少医疗圈内人士已倒下,有各医疗机构的高层管理人员,也有不少科主任甚或医生牵涉其中,令人扼腕叹息。造成这样的结果,有一个现象就值得我们思考,为什么深陷其中的比例如此之高?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也许存在这样那样的原因,但是,回到作为医疗圈中人的原点,是不是每个医务人员都能够无愧于自己希波克拉的宣誓呢?也许面对严峻的现实,最需要反思的是我们的医学教育。

      目前,几乎每个医疗从业者都经医学院校培养而来,包括从本科到博士研究生。医学教育体制基本脱胎于前苏联模式,除了各学科专业知识的发展更新以外,几十年来,医学教育的模式依然是半个多实际一贯制,公共基础课,医学基础课,专业基础科,临床专业课,同时辅以各阶段的实验室实践。那么,他们离开学校大门的时候是真正的合格医生吗?答案是,又不是。在以往很长一段时间里,医学生毕业后,就可以走上工作岗位去履行救治义务了;但是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以及各专科的精细分工深入,加之各项法规的要求和完善,刚刚离开校门的毕业生所掌握的内容只能是最基本的理论和技能,于是,就产生了毕业后教育的需求,如执业医师资格证考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甚或专业学术研讨会学分要求,等等,不可谓不严格。但是,医学科学的属性既是自然科学,更是一门社会科学,研究对象是人,决定了在医疗实践中必须掌握相关技能的培养,如语言、行为、心里、伦理,经济、法律等等。然而,非常遗憾,在对医生培养模式和毕业后教育中,又有多少体现呢?也许,有人会说,医学院也有相关课程和考试啊。其实,那是一个扪心自问的回答。简单的一句问,上述提到的课程有与专业课同等重要的权重吗?很多时候,是为了敷衍,甚至自欺欺人!至于毕业后的医学教育更是没有这些方面的硬性要求。

      试想,如果踏踏实实去做,不能说医疗反腐会到没了对象的地步,但至少会在很大一部分情况下,会思考一下,能不能做,可不可以做。以医学伦理学要求为例,公正公平对待病人,病人的利益不容侵犯,就是一个从医者的基本底线。笔者曾经多次参加英国著名大学医学院的医患关系情景课,在设定场景里,老师和学生甚或邀请住院病人参与诠释各自角色,提出诉求,针锋相对,你来我往,明白争辩,且在叫停后,描述各自当时的心里想法,最后,由教师予以分析辅导。要知道,这样的课程安排是一周二次,每次三小时,实打实的必修课!经过这样的人文场景训练,对病人的利益边界了解会是一个小白吗?对有关法规法律的明白更是会铭刻于心。同样是医学院的毕业生,试想,在面对同样的病人情况时,我们国内的毕业生会怎样处理呢?

      对于医学教育的模式改革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人文意识的强化是目前医疗圈亟待实施的任务。既然医学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属性,那培养的医疗从业者应该是能与病人共情的有血有肉的温暖个体;而不是被抽去血肉与温度的冷冰冰的操作机器,更不该成为面目狰狞的生命掠夺者。

      追根溯源,医学教育应该让希波克拉底誓言常驻从医者心头为己任,让浑沌的空白代之以理解和尊重,只有这样,你、我、他才能携手迈入一个蓝天白云、清新美好的健康新天地。

医疗机构

6

医疗机构 · 目录

上一篇

我们的医疗机构究竟还缺仕么?

下一篇

医疗“支付宝”啥时候能够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