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举行辩论赛,受邀观战。
“久居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连续两年压抑的高三教学,除了考试就是高考,我对高一学生的自由表达,充满期望。
不出所料,学生准备充分,亮点纷呈。辩论的主题是:代沟的主要责任,是父母还是子女。双方各据己见,陈述与反驳并重,慷慨陈词。特别是“自由辩论”环节,你来我往,群儒舌战,一个不输一个,都在竭尽全力地说服对方,为自己的班级增光添彩。
我认真聆听每一个细节,希望在他们身上,找到属于童年的青春与自由的气息。孩子们表现很棒,虽然也有掩饰不住的紧张,整体上有条不紊,逻辑清晰流畅。回想自己高中时,站在讲台读作文,双腿颤抖得,把讲桌碰得蹦蹦响。
辩论的过程很激烈,我却很快看到了一个漏洞。多数辩手发言,都局限于提前准备的“纸条”,自由发挥的余地不足,而学生所准备的,多是从网络上搜索的“理论”。
正如我在点评时,给学生所说:提到父母,是个很深沉的话题,而今天现场缺少了点东西,缺少什么呢?
面对同学渴望的眼神,我告诉他们:缺少的正是眼泪。
辩论和演讲,本质相同,都是说服。在我看来,说服的方法有两种:理性和感性。逻辑分明的理论,是征服“对手”或大众的利器。这一点,学生也意识到了、并发挥到了高中生的极致水平。
在感性的运用上,还差一点火候。对于子女与父母相处问题上,深刻地讲是教育艺术,未成年的学生并不擅长。常言道:事实胜于雄辩。如果广泛地引用具体、身边的事例,枯燥的辩论就显得生动许多。
正方表示,父母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在亲子代沟中承担着主要责任。刚好让我想起,前两天发生的,一件离奇的家庭悲剧。
在重庆大足,10岁的吕某从20层的家中跳楼身亡。当晚,小同学只是在家中看电视,父亲不让看了,并对孩子进行说服教育。不料儿子不接受,一气之下,破窗一跃。不可否认,父亲的教育方式,是产生不可挽回结局的主因。事件发生后,失去儿子的父亲抱头痛哭,却无法挽回。
生命那么脆弱,孩子心智尚不完善,监护人的职责,就是呵护幼苗茁壮成长。从旁观者来看,父母不负主要责任,难道还能把过失推给孩子吗?
举一反三,天下有多少父母,因为错误的行为,留下了终生遗憾。或是脾气暴躁、或是教育理念陈旧、或是方式不当,致使亲子关系演变为“敌我对峙”。
所有的理论,都需要事实的支撑,才会变得丰满充实。精美的建筑,既考验设计师匠心独运的设计,工匠每个细节的精雕细琢,也能锦上添花。
学生为什么失去了举例子的能力?或者说,学生怎么就不能把,课堂的要求融入生活呢?我想,除了学生缺乏对事实的洞察外,“应试”抢夺了学生太多的专注力。
辩论赛期间,我仔细观察了,周围围观的同学们。大概有三分之一,“一心二用”,既想听选手们的精彩陈述,不时又拿起笔,勾画摊开在桌面的数学书、忙碌着抄写英语单词。
学生也想尽情地玩,学生也想真正的“素质教育”,学生也想往返于课堂与社会之间;尽管只是高一,他们已经注定了为高考打拼、坚定不移的目标,他们已经注定了紧贴课本的艰难爬行。
在最后,我发自内心地,送给了同学们一段祝福。
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一样,我把它比喻为:带着镣铐跳舞。世界上从来没有绝对的自由,我们都必须在,有限的空间和精力中,舞出最美的身姿。
哲学家有句话: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无论高考给予我们什么样的导向,引导学生思考,并自主的表达,永远是教育的重要使命。于学生,培养对身边点滴的敏感性,用脑子挖掘表象之后的本质,永远是学习者不可丢失的行囊。
我引用古希腊广场上的传说,激励同学们。上至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哲学家,下至死刑犯,都曾在古希腊的广场慷慨激昂、滔滔不绝。正是这样一种氛围,成就了古希腊三大宝:民主、艺术、哲学。
高一的同学们,求学之路还远,正是思维燃烧的黄金时代。尽管我们带着镣铐,但我们的教室、我们的阳台、我们的食堂、或者我们的宿舍,都可以成为古希腊的广场。
老罗不扯淡:
我们向往自由,而又无时不在桎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