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的起源有着独特的发展过程,而《化学简史》这本书则是从国外的化学物质的简介开始的。但我也对照那个时期国内的化学物质的产生有了些许的好奇!
首先是金属物质出现的地点,记得书中提到在公元前4000左右,也就是埃及的前王朝时期,在那个地方就出现了金、银、铅、铜、(铁)等。而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同样出现了这些金属物质。但在爱琴等地却无什么金属出现。但历史中在中原此时的石器时代,就有青铜的出现,比如青铜剑,青铜礼器等,而制作这些青铜的原材料则是孔雀石,是由北京人在一种石头上烧火取暖,此后火熄灭了,变有孔雀石的存在了。同时本书中提到的则是孔雀石为一种原料,与石英和石灰加热到830°C~900°C就可制造出一种深蓝色的化合物,同时也就产生了一种新的化学物质。而这些却在中国是极少的,中国对于化学的记载却不多,但《科学》这本书中就记载了,黄铜在古代叫做鍮石,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说明它的制作是由红铜等物质进行融化后冷却,继而形成。其中红铜则为现在的锌,这说明中国在那时也是有物质形成的。但同时也说明一点,我们当时的科技与当时的国家相比是没有相差的,但在我国发现的金属物质却不多。同时猜想这些金属的产生是否与地质有关。
其次是书中提到的古典时期的化学知识。亚里士多德曾提出过四元素(元素——同种原子的集合)说:气、土、水、火。
因为他认为内部的生长就如有机体的生长一样。他的这些理论把原先定义的元素的蜕变,继而形成了18世纪末~19世纪末的一种错误的想法观念。因为亚里士多德认为物质的基础性质是热、冷、湿、干。随而有了他提出的四元素。最后这理论被推翻了,但我认为他也是化学古典文化的重要人物吧。其实中国也有“五行说”——金、木、水、火、土同时又可称为炼丹术。同时也说明了这五行说在中国人的重要性,直至如今人们也会在名字中加入自己所缺少的元素,比如“淼”、“炎”等。而它的来源也是因为古代人民对星辰的崇拜,相必也是对自然的崇拜。熟悉其中道理的便知道“五行相生,五行相克(百度上解释说: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了。
最后化学的来源对于我来说也蛮感兴趣的,在询问老师后便得知:化学在一开始并不是一门学科,同时我们并不会去在意,或者说不会将其中的知识分的那么清楚。刚开始化学是包含在物理与生物之中直到最后随着时间以及人们掌握的知识体系从而分出了化学这一门学科,而《化学简史》中提到“化学”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是在罗马皇帝戴克里先发布的一张告示中,最后经过各种形式的变化才演变成了如今一门学科的名字,同时将一门知识包含其内。而国内则是在五四运动中传入了有关化学的知识,因此我国在化学方面也有极大的努力。
将国内外的化学有关知识作为对比,在悟出,原来化学的历史也如此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