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出电脑的时候手机正在不远处播放着某本高效沟通的书,讲书的人在声情并茂的吸引着手机里的听众,手机壳外的唯一观众却习惯了把他当作音乐背景。
榻榻米上四散而开的一堆书和微开着的窗户吹进来的丝丝寒风提醒着这个房间里的人,已经独处了有七天了。不得不的原因和揪着的心这七天过得并不是很轻松,当然七天以后的日子或许更艰难。但这并不妨碍此刻因为任务而带来的精神财富的梳理。
距第二次读书打卡已经过去了一年了,恍如隔世。但却目及眼前,还记得收到《巨人的工具》时的那种兴奋感,想着这该是如何的一本书呢,得有多少的聪明智慧潜藏在这么厚重的页码里等着我去开采挖矿。
又看着巴掌大的《超效率手册》窃窃笑出声来,果然在以后的几天里,工作大褂里不大不小的搁着这本口袋手册,书皮的干净度就不用说了。
对于二期打卡的共读书籍里出现成甲老师的《好好思考》是无一例外的惊喜加著在意料之中了。所以关于底层思维模型的魅力值一直处于上升期。
在阅读这件事上作为一个有念旧情节的人,我觉的是一件不枉的好事情,再次阅读和再一次的阅读对于一本书的衍生和加厚无疑是一种重新的赋能和加值。把书读厚需要一种绝地死而能回来的顿感力。
往往我是一去二三里就不知道【家】在哪里了,再若是回来就得好几天甚至是几个月的事情了,有个特别的例子,太能说明这一点了,初中语文老师布置了关于植物话题的作文,叫我们下去后查阅资料,这一查阅不要紧,结果抱着一本当时比较火的植物志忘了写作文,当然后来的作文补上去了,写的内容和边边草有没有关系就不得而知了。
詹姆斯-克利尔在《掌控习惯》里说:“致力于微小、可持续、不懈的改进。”所以关于打卡时间锁死在最多半个小时完成,那么输出的六条清单最多只能给到20分钟。第二天14点之前必须打卡成功作为底线的同时,再加之一个苛刻的条件:早上上班之前打卡完成,或许至少把六条清单完成吧,再抽时间去复制打卡。直到打卡完成,这一习惯还在继续着。
微小的变化,显著的结果。或许这就是习惯的力量。
年前负责人就问我回家的票买好了没时,我的脑袋里的两个小人儿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打架。根据疫情判断来看,回去就是【养生版生活】一天搁家舒服的享受着来自亲人们的照顾,吃着母上大人做的饭,弥补着这大半年来的身心亏空。后来证实这一设想很成功的在同事们身上上演着,包括负责人在内,就在刚刚他们还发来消息慰问留津的我是否还活着。
让他们失望了,我还好好的活着,除了屯的书外至少没有挨饿,因为网上购物和基本交通都畅通,而到了村镇上的他们比一二城市要严格好多,现在想要返程却被村头的硬核老大爷活生生的拦截着,甚至挖路拦截。至于【挖路】的举措功与过就不用论断了。
其实人在哪里并不是硬性条件,关键因素还在于个人自我管理性。
至少这段充裕的时间里搬出来了前段时间的断壁残垣来,一本一本的填补,笔记本的重量明显的上来的同时,榻榻米上的屁股是越来越稳当了,采铜在《精进2》里说“一个世界因其规则而有所限制,限制虽然减少了可能性的范围,但是这样才让事物变得真实而合理。”
“限制之中蕴藏着信息,思考潜藏在限制背后的信息,这些信息也许就是应对问题的线索。”
疫情和自我长远的思考将我束缚在津门的某栋楼里,这楼里除了一个人外还有超越这栋楼的思维价值的提升。终其一个哲理性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每一期的成长记录对我最大的帮助就是能让我静下心来进行自我思想反馈,反馈前段时间的疯狂输出和那段时间的处事行为,有没有明显的改变、有没有一些好的微习惯的形成、有没有潜移默化的衍生到现在当下。
万幸!现在看来多少有点儿的。
大年初七,祝你安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