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这个实验,哈洛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爱源于接触,而非食物。
接触所带来的安慰感,是母爱最重要的元素。“母爱的本质,绝对不是简单地满足孩子的饥饿和干渴的需求,它的核心是接触性关怀:拥抱、抚摸、亲昵。”
所以,父母对孩子的养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喂饱的层次上,要想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就一定要为他提供触觉、视觉、听觉等多种接触性关怀,让他能够感到父母的存在,他的心智才会健康发展。
哈洛写道:“只有奶水,人类绝对活不久。”
----------
“只给食物和拥抱,不给孩子充足的运动和玩耍,脑部控制运动和平衡的感官系统,与触觉及运动相连的情感系统等,都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也就是说,脑功能会失常,表现为暴力、幻觉以及精神分裂。”
为什么婴儿喜欢父母轻轻摇晃?为什么婴儿喜欢有人逗他玩耍?因为运动和玩耍能够促进脑部发育。
1958年,美国心理学会年会上,哈洛做了一个著名的演讲,演讲的题目叫——《母爱的本质》。“爱存在三个变量:触摸、运动、玩耍。如果你能提供这三个变量,那就能满足一个灵长类动物的全部需要。”
母爱的本质是什么?触摸,运动,玩耍。
---------
德国皇帝腓特烈二世,做过一个残酷的实验,他将很多刚出生的婴儿从父母身边带走,集中在一起,然后由护工专门喂养。只给予充足的食物,但没有任何情感互动,结果,这些婴儿全都死掉了。
斯皮茨在《医院制度》一书里,记录了他在育婴堂观察到的现象:“那些仅仅获得食物给养的弃婴,由于没能获得养育者的触摸和情感互动,会变得异常安静、孤僻和忧郁,很多婴儿不到一周岁就死亡了,一部分婴儿虽然活了下来,但难以像正常孩子那样发育,甚至不能坐、立和交谈。”
那个担忧母爱过度的心理学家华生,在自家孩子身上贯彻了自己的理念,“不要亲吻和拥抱孩子。”“不要轻易地满足孩子。”结果他三个孩子全得了抑郁症,大儿子自杀身亡了,二女儿也多次自杀,小儿子一直流浪,靠他的施舍才能生活。
----------
哈洛由此得出了两个结论:
● 独立并不是“孤立”和“狠心”培训出来的。恰恰相反,得到细心呵护、温柔拥抱、及时回应的孩子,反而更容易离开妈妈怀抱去独立探索,成为更加独立、更能适应社会的大人。
● 越是得到爱抚和疼爱的孩子,就越会敞开内心,变得开朗。而越是得到关注少的孩子,就越是会封闭自己的内心,漠视周围环境,孤僻不合群。
-------------
“对灵长类动物来说,早期严重而持久的孤立,会导致孩子心理残伤和死亡,这种影响直至终生。”攻击性,并非天生,而是因无回应的绝境而生。
严重缺乏回应的婴儿,内心会产生两个激烈情绪:
第一,绝望——认为爱不存在。
第二,仇恨——想毁了整个世界。
---------
抑郁症的成因虽然非常复杂,自杀的原因也涉及多个方面,但毋庸置疑,其中极为致命的一个成因,就来自于“婴童”和“幼年”。
弗洛伊德在《性学三论》中讲过一个故事:一个三岁的男孩,在一间黑屋子里大叫:“阿姨,和我说话!”“我害怕,这里太黑了。”阿姨说:“那样做有什么用?你又看不到我。”男孩回答:“没关系,有人说话就带来了光。”
回应,就是光。没有回应,家也是绝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