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尾续貂——雕梁画栋——栋梁之材——才高学富——富甲一方——方枘圆凿——凿壁偷光——光天化日——日薄西山——山珍海错
《成语释义》
狗尾续貂 把狗尾巴续在貂的后面。比喻把不好的东西接在好东西后面,
前后不一致。
雕梁画栋 指有绘画装饰的,华丽的建筑物。
栋梁之材 比喻能担当,胜任国家重任的人才。
才高学富 形容才能高超,学识丰富。
富甲一方 指某人,某户在某个地方非常富有。
方枘圆凿 枘;榫头。凿;榫眼。方形的榫头插不进圆形的榫眼。比喻双
方不吻合,格格不入。
凿壁偷光 形容学习非常勤奋,刻苦。
光天化日 原指太平盛世,也指大白天。比喻大家看得非常清楚的场合。
日薄西山 快要落山的太阳。形容人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山珍海错 山野和海里出产的各种珍贵食物。泛指丰富,美味的菜肴。
《成语故事》
狗尾续貂
晋武帝司马炎死后不久,他的儿子司马衷继承了皇位。司马衷性格软弱,大权落到了贾皇后的手里。后来,贪婪的贾皇后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谋害了太子。
司马炎的叔叔司马伦趁机给官员们下达命令说;“贾皇后谋害了太子我要为太子报仇,夺回司马氏 的天下。你们要是服从命令,我会给你们封官,如果不服从命令就诛灭三族!”
官员本来就十分痛恨贾皇后,于是都表示服从命令。经过一场混战,贾皇后被杀。
之后,司马伦借机发动政变,自己做了皇帝。
司马伦当上皇帝以后,罢免了很多朝中旧臣,给帮助他篡位的人滥封管爵。一时间,司马伦的亲戚,朋友,甚至许多仆人,杂役都跟着他飞黄腾达,当上了朝廷命官。当时朝廷的官员都以貂尾做冠饰,由于司马伦封的官太多,一时找不到那么多貂尾,只好用颜色,形状与貂尾相似的狗尾代替。
司马伦封的官没有什么真才实学,常常倚仗权势鱼肉百姓。
老百姓对这些人非常痛恨,还编了谚语讽刺他们;“貂不足,狗尾续!”意思是说;貂尾是珍贵的皮毛,因为司马伦的滥封,大管太多,貂尾不够用,只好用狗尾巴来代替。
凿壁偷光
西汉的匡衡小时候家里很穷,没钱上学。
后来,匡衡跟亲戚学认字,才看得懂书。
匡衡长大后,白天在地里干活儿,晚上就抓紧时间看书。但是,他家里买不起点灯的油。
一天晚上,匡衡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就用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然后,他借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坚持刻苦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成语接龙》
过门不入——入情入理——里外夹攻——攻无不克——克勤克俭——简单明了——了然于心——心旷神怡——怡然自得——得意忘形
《成语释义》
过门不入 路过家门而不进去看一看。形容人忠于职守,大公无私。
入情入理 入;合乎。合乎人之常情和伦理道德。
里外夹攻 攻;攻击。从里面和外面两个方向配合同时进攻。
攻无不克 克;攻下,拿下。指没有攻不下的地方。形容英勇善战,百战
百胜。也形容力量非常强大。
克勤克俭 克;能,能够。既能做到勤劳,又能做到节俭。
简单明了 指说话或写文章简洁而清楚。
了然于心 了然;了解,懂得。指心里非常清楚。
心旷神怡 旷;开阔。怡;愉悦。心情开朗豁达,精神愉悦清爽。
怡然自得 形容因满足而高兴的样子。
得意忘形 形;形态。指人因高兴而忘乎所以,失去常态。也指取其精神
而舍去形式。
《成语故事》
过门不入
远古时期,中华大地爆发了一次特大的洪水灾害,人们纷纷逃到山上去躲避。
当时的部落联盟首领尧为了解除百姓的疾苦,命鲧去治理水患。
鲧命人用石块和泥土筑坝挡水,堤坝越筑越高,洪水却持续上涨,结果洪水冲垮了堤坝,水灾更加泛滥了。新的部落联盟首领舜巡察灾情,见鲧治水效果不理想,另派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禹接到治水任务后,毅然告别了才新婚几天的妻子,来到治水的工地。
禹经过实地考察,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治水方案;继续加固和修筑堤坝,改过去的“堵塞”为“疏导”。
这样,一场规模浩大的治水工程便展开了。
禹亲自率领二十万人治水,开始了艰苦卓绝的疏导洪水的工程。
在治水期间,禹曾几次路过自己的家门口。
因为怕延误治水,他一次都没有走进家门便匆忙离开了。
经过禹和各地百姓的不懈努力,十几年后,水患终于平息了。
舜死后,治水有功的禹被推选为新的部落联盟首领。
得意忘形
阮籍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与另外六个著名文人嵇康,山涛,向秀,以及自己的侄儿阮咸,刘伶和王戎意气相投,常在竹林里闲谈,写诗,弹琴,酣歌纵酒。
他们高兴时就放声大笑,不高兴时就失声痛哭,无拘无束,豪放不羁,被人们称为“竹林七贤”。
这七个人中,数阮籍最为狂放不羁。他有时在家读书,几个月都闭门不出;有时外出游山玩水,也是几天不归。他高兴时,就忘乎所以,甚至连自己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了。
《成语接龙》
过目不忘——忘乎所以——以防万一——一代楷模——模棱两可——可有可无——无言以对——对牛弹琴——秦晋之好——好事多磨
《成语释义》
过目不忘 只要看过就不会忘记。形容记忆力非常好。
忘乎所以 指因过分得意或高兴而忘记了应有的礼节或举止。
以防万一 指用来防备难以预料的危险发生。
一代楷模 楷模;模范,典范。指一个时代的典范人物。
模棱两可 指认识或主张含糊,不明确。
可有可无 可以有,也可以没有。指人或物无关紧要。
无言以对 指因为羞愧或无知而没有话可以应答。
对牛弹琴 对着牛弹琴。常用来嘲笑说话者说话时不看听话的对象,或
讥笑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的是什么。
秦晋之好 春秋时期的秦国和晋国曾多次结亲。后指两家联姻。
好事多磨 磨;摩擦,阻碍。好事情在成功前,常会经历多种磨难和曲
折。
《成语故事》
一代楷模
大将李靖是唐朝的开国功臣,很受唐太宗宠信,经常得到封赏和升迁。但李靖是个非常明智的人,他觉得虽说自己功劳不小,但得到的封赏也不少,应该急流勇退,免生后患。于是,他借口自己的腿脚有毛病,请求辞官回乡休养。
唐太宗答应了他的请求,还称赞他说;“自古以来,身居高位却能知足的人非常少。不论是笨人还是智者,都不能自知。有些人没有什么才能,却硬要占着官位;就是得了病,也要勉强留下来。你能识大体,实在难得。我今天批准你的请求,不仅成全了你的志向,更重要的是要把你树立为一个时代的模范,让人们学习!”
对牛弹琴
战国时期,有一位叫公明仪的音乐家。一天,公明仪抱着琴来到郊外,走了没多久,他发现不远处有一头老黄牛正在吃草,神情很是悠闲。公明仪一下子来了兴致,于是他摆上琴,拨动琴弦,想给老黄牛弹一首曲子。
公明仪弹起了一首高雅的曲子,琴声婉转悠扬,非常动听。可是那头老黄牛却无动于衷,仍旧低着头在那儿吃草。
公明仪心想;“嗯,可能是这首曲子太高雅了,我在换个通俗一点儿的吧!”
于是,他弹起了当地的小调,可老黄牛仍然毫无反应,继续悠闲地吃着草。
公明仪失望极了,只好抱着琴垂头丧气地往回走。
路人见到他这副模样,便问他是怎么回事。公明仪把刚才的事说了一遍。
路人听完,笑着说道;“并非先生弹的曲子不好听,而是先生弹的不对牛的耳朵啊!”
公明仪这才恍然大悟。他又回到那头牛的旁边,用琴模仿蚊子,牛虻的声音,以及小牛哞哞的叫声。这回,老牛立刻摇着尾巴,竖起耳朵,听了起来。
《成语接龙》
害群之马——马尘不及——岌岌可危——危机四伏——伏龙凤雏——雏鹰展翅——赤膊上阵——振臂一呼——呼风唤雨——雨消云散
《成语释义》
害群之马 对有危害的马。比喻危害集体的人。
马尘不及 追不上马带起的尘土。比喻赶不上前面的步伐。
岌岌可危 岌岌;摇晃的样子。形容处在危险的边缘。
危机四伏 指到处隐藏着危险和祸患。
伏龙凤雏 伏龙;指诸葛亮。凤雏;指庞统。二人是三国时期蜀主刘备的
的重要谋士。成语指有较高学问和能耐的隐士。
雏鹰展翅 幼小的鹰展开翅膀飞翔。指人长大后开始独立生活。
赤膊上阵 赤;光着。光着膀子上战场。比喻不加掩饰地进行活动。
振臂一呼 挥动着手臂呼喊,多用在号召某人做某事上。
呼风唤雨 比喻具有支配大自然的能力。也形容恶势力猖獗。
雨消云散 与停止了,云散开了。比喻事情结束,局势归于平静。
《成语故事》
害群之马
很久以前,黄帝想起拜见住在具茨山上的神仙大隗。
在路上,黄帝遇到一个正在牧马的男孩儿,就问他;“你知道怎么去具茨山吗?”
男孩儿说;“知道!”
黄帝又问男孩儿;“大隗住在哪儿?”
男孩告诉他了。
黄帝又问小男孩儿;“那你知道该怎样治理国家吗?”
男孩儿说;“治理国家和牧马差不多,只要把害群之马从马群里赶出去就行了!”
黄帝高兴地称男孩儿为“天师”,并恭敬地向他鞠躬,然后往具茨山去了。
赤膊上阵
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率众割据在凉州一带的马腾被曹操杀害。
马腾有一个儿子,名叫马超。为了替父报仇,马超联合西凉的太守率兵攻打曹军。
在渭河一带对战时,马超带领大军多次击败曹军。
曹操为了扭转败局,决定派出许褚与马超单独搏杀。
许褚是曹操手下的一员大将,长得魁梧健壮,十分勇猛。
许褚与马超在阵前大战了一百多个回合,仍然没有分出胜负。
由于战马过于疲累,两人只好停战,回营换马。
之后,他们又大战了一百多个回合,还是没有分出胜负。
这时,他们两个人已经战得浑身是汗。许褚干脆将铠甲脱掉,光着上身,继续与马超搏杀。
马超找准时机提起长枪刺向许褚。无法躲避的许褚直接扔下兵器,赤手扭断了马超的长枪。
曹操见两人一直分不出胜负,便想派兵夹击马超。
此时,马超手下的士兵们也赶来援救马超。
最后,曹军不敌,退回城中。
《成语接龙》
虎头蛇尾——尾大不掉——掉以轻心——心直口快——快人快语——语惊四座——座无虚席——席地而坐——坐而论道——道不拾遗
《成语释义》
虎头蛇尾 老虎的头,蛇的尾。形容做事情有始无终。
尾大不掉 掉;摆动。尾巴太大,掉转不灵。形容机构庞大冗杂,难以运转。
掉以轻心 对所负责的事情采取漫不经心的态度。
心直口快 性格直爽,说话很快。
快人快语 快;直爽。形容直爽地人说爽快的话。
语惊四座 形容说的话非常惊人,震撼了在场所有的人。
座无虚席 座位没有空的。形容到场的人非常多。
席地而坐 指直接坐在地上。
坐而论道 坐着空谈大道理,却不采取行动。
道不拾遗 拾;捡。在路上不捡别人遗失的东西。形容社会风气良好。
《成语故事》
虎头蛇尾
清朝时期,有人用钱买官。
皇帝知道这种情况后,便下令大力整顿吏治。
湖南巡抚接到命令后,立即对手下官员进行考核,并说;“如果发现有人代考,作弊,便立刻将考生和替考人抓起来斩首!”
正巧,巡抚的儿子找人代考被发现。
巡抚不忍心杀掉儿子,惩治的事也只能虎头蛇尾,不了了之。
尾大不掉
春秋时期,楚国灭掉蔡国后,楚灵王派弟弟公子弃疾管理蔡地。
一天,楚灵王向大臣申无宇询问蔡地的治理情况。
申无宇说;“公子弃疾将蔡地管理得很好。但人们常说‘与君主亲近的人不应外调,从他国来的人不应选派为内臣’。可现在公子弃疾远在蔡,郑国的公子却在楚地有很大势力。这样很危险。要知道下属势力太大就难以管理。就像动物的尾巴太大就不容易摇动,大树枝叶过于茂盛就容易将整棵树折断!”
听了申无宇的话,楚灵王才意识到,应为楚国内部过于分裂,自己的地位已经受到威胁。
道不拾遗
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了一系列社会改革,推行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
商鞅的变法使得秦国发生巨大的变化,国力大为增强。秦国的老百姓生产积极性也提高了,生活逐渐富裕起来。
由于社会安定,民风也变得淳朴起来,人们晚上睡觉都不用关门窗,在路上丢了东西也不用担心被别人捡走。
就这样,秦国慢慢强大起来,各诸侯国都开始畏惧它。
《成语接龙》
积铢累寸——寸步难行——行侠仗义——义薄云天——天道酬勤——勤能补拙——拙嘴笨腮——塞翁失马——马革裹尸——尸位素餐
《成语释义》
积铢累寸 铢;古代计量单位。寸;长度单位。形容一点一滴地积累。
寸步难行 走一步那么短的路也很难。比喻所处的环境艰难。
行侠仗义 仗义;主持正义。形容愿意帮助别人,讲义气。
义薄云天 薄;靠近。正义的风气直上云霄。形容干预为正义献身的崇高精神。
天道酬勤 酬;报答。上天会酬谢勤劳的人。比喻多一份付出,就多一份收获。
勤能补拙 拙;拙劣。勤奋能弥补笨拙和不足。
拙嘴笨腮 嘴巴很笨。形容不善言辞。 塞翁失马 指一时受到损失,却有可能因此得到好处。比喻坏事有可能变为好事。 马革裹尸 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形容作战英勇,在战场上牺牲。
尸位素餐 素;白白地。指空占着某个职位不贡献力量,而白吃饭。
《成语故事》
塞翁失马
战国时期,在靠近北部边境的小村庄,住着一位叫塞翁的老人。一天,塞翁丢了一匹马。左邻右舍听说后,纷纷跑来安慰他。
塞翁看到邻居们如此关心自己,笑笑说;“多谢大家的安慰。不过,丢了一匹马损失不算大,说不定会带来什么福气呢!”
几天后,塞翁家丢失的那匹马不但自己回来了,还带回一匹匈奴的骏马。大家听说了,纷纷前来祝贺。可是,塞翁听了邻居们的祝贺,却满怀忧虑地说;“白白得了一匹马,不见得是什么好事,说不定会惹来什么祸害呢!”
塞翁有个独生子,从小就非常喜欢骑马。一天,塞翁的儿子骑马出去玩,一不小心从马背上摔了下来,命虽然保住了,退却被摔断了。
邻居们听说塞翁的儿子出事了,便又来劝慰。塞翁却说;“没什么,摔断了腿却保住了命,也许是福气吧!”
后来,匈奴大举入侵,青年人都被拉上了战场,大都战死了。塞翁的儿子因为退残没去当兵,反而保全了性命。
马革裹尸
大将马援曾随刘秀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东汉王朝建立后,汉光武帝封马援为伏波将军,命他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马援在边疆抗击匈奴,屡建战功。他班师回朝那天,京城百姓夹道欢迎。
马援曾说;“好男儿应当为国远征,死后用马皮包裹尸体运回故土埋葬!”
后来,南方武陵发生了叛乱,满朝文武议论纷纷,光武帝十分担忧,想派一位大将前去平叛,却不知道选谁好。当时马援已经六十多岁了,他自愿请命出战。
光武帝考虑到他年事已高,不肯答应。
可马援坚持要去,光武帝只好同意由他率兵平定叛乱。后来,马援不幸病死疆场,实现了“马革裹尸”的誓言。
成语接龙
家徒四壁——筚路蓝缕——旅进旅退——退避三舍——舍生取义——义愤填膺——鹰击长空——空口无凭——平地风波——波澜不惊
成语释义
家徒四壁 徒;仅仅,只。家里只有四面墙壁。形容非常贫穷,一无所有。
筚路蓝缕 筚路;装柴草的车。蓝缕;破烂的衣衫。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
开辟山林。形容创业十分艰难辛苦。
旅进旅退 旅;共同。形容与大家共同进退。也形容跟随大众,没有主见。
退避三舍 舍;古代三十里为一舍。比喻主动退让,避免发生冲突。
舍生取义 舍弃生命以求取正义。形容为正义付出生命。
义愤填膺 愤;愤怒。膺;胸。对违反正义的事情非常愤慨,怒气充满心胸。
鹰击长空 比喻有雄心壮志的人在广阔天地中施展自己的才华。
空口无凭 仅仅凭嘴说而没有什么根据和凭证。
平地风波 比喻突然发生的,意料不到的纠纷或变故。
波澜不惊 比喻局势平稳或心态镇定,没有什么波折或变化。
《成语故事》
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国发生内乱,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受尽冷落,幸好楚成王收留了他。
为了答谢楚成王的救命之恩,重耳许诺,如果日后晋国和楚国交战,晋军将主动退兵九十里地。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到晋国,夺去了政权。
有一年,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导致兵戎相见。两军交战前,重耳为了兑现自己的诺言,主动退兵九十里。
结果,两军交战时,晋军还是大获全胜了。
舍生取义
文天祥是南宋时期的抗元名将。南宋末年,元军逼近临安(今浙江杭州),宋恭帝赵㬎下诏各地将领带兵救援。文天祥接到诏书,立刻招募了三万人马,准备赶赴临安。
这时,有人劝他;“现在元兵长驱直入,您带着这些临时招募的人马去抵抗,好比赶着羊群去跟猛虎争斗,不是白白送死吗?”
文天祥答道;“这个道理我何尝不知道?但是国家养兵多时,一旦有危急,征集天下的兵丁,却没有一兵一卒为国出力,岂不让人痛心?我虽然力量有限,但宁可以死殉国,也不苟且偷生!”
后来,文天祥被俘。1279年,在经过零丁洋(今广东珠江口)时,他写下了流传后世的《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
不久,文天祥被元军押送到大都(今北京)。元军使尽各种手段威逼利诱文天祥,可他坚持不肯屈服。后来,元朝皇帝忽必烈许诺只要文天祥臣服,立即封他为丞相,文天祥依然不为所动。
1283年,这位抗元英雄从容就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