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对于多么有前景的行业,因为竞争对手的存在,在起步阶段都需要加大投资,一方面是为了抢占市场,一方面是为了构建护城河,俗称“烧钱”。但是,如何把钱“烧”得恰到好处,可是一门学问。如果烧的太快太猛,出现现金流断裂,恐怕会“猝死”。比如当初的OFO小黄车,就是扩张的太快,钱花的太多,在在成功前就倒下了。正因为破产陷阱的存在,很多投资大佬并不会去重仓投资一些新兴企业,而是选择一些相对成熟且安全的企业。
4、多元化陷阱
有些新兴企业非常喜欢去追风口,认为什么赚钱就去投资什么,每个行业都想参与。这样一来,就会把业务弄得很分散,没有重心。纵观股市的历史,真正赚钱的企业大多数是从一而终,在一个赛道深耕并成为巨头。一味追求多元化,一方面没有办法形成单一行业的核心竞争力,高管团队更没有精力和能力去维持多个产业方向的发展。比如之前的一家成功的地产企业突然推出了矿泉水业务,结果因为能力不匹配,虽然投了很多钱打广告,但业务也最终还是失败了。
5、新产品陷阱
偏科技类的企业,很难通过消费品那样的品牌效应来维持高利润,更需要不断的推出新产品。典型的就如苹果,每年都有两次核心产品的发布会,推出升级的手机等电子产品。试想,如果哪一年没有新品,那投资者和消费者都会不自禁的认为企业出了问题,从而放弃这家企业。但是,不推新产品有风险,推了新产品风险更大。举例来说,曾经在国内市场叱咤风云的三星手机,由于新款产品出现“爆炸门”,现在三星手机已在国内市场绝迹。
6、大客户陷阱
国内A股市场一直有炒产业链的传统,典型的如苹果产业链、华为产业链等。作为产业链的核心企业,如果苹果、华为、特斯拉等,本身就是很好的成长股,所以能给它们提供中上游产品和服务的公司自然也鸟随鸾凤飞得高。但是,我们不应该产生“大哥”的伙伴也是“大哥”的幻觉,对于非核心企业,很容易被“大哥”抛弃而一地鸡毛。如一家叫做欧XX的企业,大部分收入都来源于为苹果手机提供摄像头和触控屏,由于苹果手机销量的不断提升,这家公司股价也曾涨了几十倍。但很不幸,最近它就被苹果踢出了供应商的行列,自然产品的未来销路成了问题,股价也瞬间大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