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指人心》后记
1
我与密法的结缘,起于圆照法师。在国学渐热的时代,儒释道三教这个文化“载体”,也渐渐被人们重新认知。
一天,我在终南山见到了她。圆照法师得戒于浙江省天童寺圆瑛老和尚,接法于北京广济寺现明法师,依止师谈虚法师,学密法于贡嘎山贡嗄上师——法师师出多门,出禅入密,所以当时她讲的我似懂非懂,但是给我留下了影响一生的四句话:自心净土自道场,自性弥陀自法王。自去自来自三昧,自修自证自金刚。
后来一天,在山西芮城参加一个关于全真道祖庭永乐宫国宝壁画修复的研讨会上,与撰写了《圆照法师与金刚心法》一书的李安纲教授交谈,才知道师兄在我前面拜见师父时,得到的也是这四句。那时我懵懵懂懂地明白了“真传一句话”的意思。
《天人合一》撰写于在北大访学的那一年,初稿《直指人心》呈交楼宇烈先生过目时,那时写到了大约十万字左右。一直写到今天,统计了一下字数,已经近乎百二十万字了。这期间,我把它裁成论文,向佛法禅学研究杂志投递,结果这种带有随笔气息的文字,恰如龙山禅师说的“泥牛入海”了——于是我悟到了:是啊,泥牛掉海里喽,那还能找到能分辨吗?与佛陀说的一滴水融入大海,与吕祖说的一粒粟中藏世界,有啥子区别?与从谂(“人”)进了赵州古城同时显身在“东门西门南门北门”(“天”)有啥子区别?与药山教李翱“须向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有啥子区别?与维摩诘说“芥纳须弥”与佛祖说“三界唯心”与唐僧说“万法唯识”,究竟有甚么区别?与紫阳真人说“得一万般事毕,休分南北西东”究竟有甚么区别?与老子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究竟有啥子区别塞?归根结底哈,这不是“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还能是什么?这不是(钱穆先生生前的最后一篇文章《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的关键词)“天人合一”还能是什么?!刹那之间,儒释道三家归纳到了“一句话”、上千则禅宗公案、“无厘头”落实在了“一句话”——千经万卷,居然是个“开卷考试”,果如圣贤说,“至简至易”;如夫子说“一以贯之”;如祖师说“得一万事毕”!喜极而泣,我把此番参悟说给张广保老师,老师说“好!”随后把整理了二十几万字组成《庭前柏树子》,呈示给素味平生的黄夏年先生,并交稿于(高雄)《普门学报》社。不期数日后,就收到了先生赐序之加持,再加上恩师朱越利的竭力推荐,及高小娟社长、杜洁祥总编的赏识,书稿很快通过了严格的初审,并于25年三月出版了(向诸位前辈、学长合十稽首)。然后再接再厉,遂有此卷《直指人心》(简本)的“一气呵成”。
2
大者,极致之谓。丹者,至圆之谓。大颠云:还识这个〇么?天地不能喻其大,日月不能喻其圆。圣师云:本来真性号金丹,四假为炉炼作团。是知大丹者,真性之谓也。法乾坤者,即效天法地也。
——《中和集》
(陈楠)先生曰:昔高丽僧有丹诀云:不是有形物,不是无形物。看见乌硉矹,此是造化骨。
——《静余玄问》
仆得达摩、六祖最上一乘之妙旨,可因一言而悟万法。
——《悟真篇•后序》
初打坐,学参禅,这个消息在玄关……
——《打坐歌》
“大仁大愿大慈大悲三丰真师救难天尊邋遢静光佛菩萨摩诃萨”直接说“初打坐,学参禅”,他都不说“初打坐,炼金丹。”省事不?
3
一粒粟中藏世界
=
长空不碍白云飞
=
云在青天水在瓶
=
只有一个牙
=
一棵庭前柏树子
=
一柄干屎橛子
=
一指禅
=
二指禅
=
一苇渡江
=
断臂求法
=
一履西归
=
一月映千江
=
三界唯心
=
万法唯识
=
一口饮尽西江水
=
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
=
芥子纳须弥
……
以上,本书的简写或“提要”,适合没有读书时间的读者作“读书三上”观。
毕竟禅宗的硬核心就那么“一点”,翻来覆去说的还是这么“一点”!
有时间的诸君还是看完整版好,毕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佛道两家的相互征伐,动静还是比较大的,以至于给人一种,水火不能相容的感觉,俗话说“看热闹不怕事大”。无论看热闹还是看门道,读者会在完整版里,读着读着忽然出现了重复的、相似的内容(因为有的篇章是隐者或笔者先前发表过的论文),就不要介意啦哈。说了,禅宗的硬核心就那么“一点”,翻来覆去说的还是这么“一点”,喏:(佛说)一滴水融进大海=(苏非说)the ocean merges into the drop=(吕祖说)一粒粟中藏世界=(老衲说)泥牛入海……。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横渠先生说(“儒者则因明至诚因诚至明故”)“天人合一”还是象山先生说“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对大道的“翻译”,信!雅!达!
在本书的篇末,特意收录了《内丹西派折衷佛道之见趣漫谈》一章,是2015年在高雄师范大学主办的台湾海峡两岸道教经典学术研讨会上,我宣读的“论文”(称为“散文”更合适些)
尽管那时,我已经隐约地感觉到:丹道和禅那的关系不是一般的好,而是它们的关系可好了。
但是那时,只是“我觉得”还不是“我确定”,尽管有“大仁大愿大慈大悲三丰真师救难天尊邋遢静光佛菩萨摩诃萨”背书:“初打坐,学参禅,这个消息在玄关。”(嗯,他把“炼丹”直接用“参禅”替代了,省事不?)
记得那次研讨会主办方是中华经典学会,还记得在我宣读论文后,在西派的同道们的咄咄提问时,笔者多次哑口无言,频频地掉链子了:
比如,“我觉得”李涵虚的世界观和认识论深受禅道的影响,但是他的生平学历里他很少说及与佛教的瓜葛……
况且我的训诂能力又那么差……
况且我寻经据典的能力又那么差……
记得我把眼光投向前排的会长(我知道先生是内丹西派传人的同时,中国诸子学、佛学也是先生的研修方向)——只是那个场面下哈,学贯三家的老师也只能是面带微笑地给我鼓励的眼神……
如今,我已经能“对答如流”地通过答辩了——不再局限于西派法门,而是在整个内丹道层面上,探索它与禅道的关系。这时再翻玩丹经道书:“内即是身内。强猜之辈,一闻‘身内’二字,即谓是后天,非先天……身内之空,与虚空之空,同是一个,毫无隔碍……”(《明道秘旨》),犹如醍醐灌顶也!《传灯录》说:“同在佛所,闻说一味之法,然所证有浅深。譬如兔马象三兽渡河,兔渡则浮,马渡则及半,象彻底截流。”佛法以兔、马、象三兽渡河入水之深浅,喻小、中、大三乘证境。就是说,即便是同在佛祖身边受教的佛教徒,他们领会教义的深浅也是不同的,道门也一样,“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谢群:请问老师,“一粒粟中藏世界”啥意思?
隐者:就是“一口吸尽西江水”嘛——没啥意思。就这一个意思。一粒与一口,在“通俗说法”里区别大了,就禅法而言没有区别,都是吾人之心。“芥子”换了“一粒”、“一口”,“须弥山”穿了“西江水”的马甲,不认识了?就是“泥牛入海”哦,那位老衲不是说了吗?脉解心开时,道谓开关展窍。刹那之间,学人之心境犹如“洞天石扉,訇然中开。”依报随正报随之而转,“会万物以成已”。《楞伽经》曰“生及与不生,涅槃空刹那,趣至无自性”。《肇论》谓“至人空洞无象,而万物无非我造,会万物以成己者,其唯圣人乎。”善哉,“会万物以成已”。外部世界与内部世界融会贯通,别传宗的(口头语)“内外圆通”被张伯端“一分为二”曰“内通外亦须通”,那么在此境地,就无所谓内外了(但是内丹道的“内药还同外药”的原型句出来了呵呵),竺法护之译为“天见人,人见天。”僧睿以为“人天交接,两得相见”是不是更好些?鸠摩罗什说“中啊”。法藏曰“显一体”龙山曰“泥牛入海”——就问,泥牛掉海里了,还能找得到、分别出吗?与佛陀说的“一滴水融入大海”,与吕祖说的“一粒粟中藏世界”,与道祖讲话“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有啥子区别?你是听气功人说得太多了。那么,“佛观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还要说吗?于是乎,一切山河大地、园林花木、各样形器等等,皆入胸怀、无一其外。慧远叹息不觉“繁秽”吗?老子说那就“三生万物”好吧。一时间,在自我感觉上诸如气贯长虹、道合乾坤、顶天立地、气吞山河、包罗万象。佛曰“遍一切处”,道曰“出神入化”、“天人合一”,孟子曰“浩然之气充塞天地”、庄子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僧肇说“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道生说“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龙山说“我见两个泥牛斗入海,直至如今无消息。”憨山说“我来策杖一登之,顿入蟭螟眼孔里。”天仙曰“不移一步到西天,端坐诸方在眼前。”师太曰“不知触处皆无相,将心原地等虚空。”象山先生曰“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印光法师曰“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众说纷纭,皆一意也。不要问为啥是两头泥牛嘞。就是十头、一百头、一千头掉海里也一样就不要找了啊。找不到,(人)契入本体(天)了——“石化”、“物化”、“混沌”了,喏,给个现代名词,“客观化”了会不会?那“天人同构”呢?
《参同契》曰:推情合性,转而相与。
《庄子》曰: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
《韩诗外传》曰:譬如以管窥天,以锥刺地,所窥者大,所见者小,所刺者巨,所中者少。
《维摩经》曰:如持一针锋,举一枣叶,而无所娆。
《涅盘经》曰:尖头针锋,受无量众。
诗云: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张琴。
中含太古意,举世无知音。
子期徒侧耳,师旷谩追寻。
今朝呈似君,试请弹一曲。
就在这里,人就领悟了:
会得最初句,便会末后句。
会得末后句,便会最初句。
就在这里,人就领悟了:
会得最初句,便会末后句。
末后与最初,不是这一句。
大颠和尚注《心经》时,高僧也频频地举“锥”示众,说法论道,援引丹经,“无往而不利”——而《心经》实在是太短了,翻开就看到结尾了,不过瘾哈。故而本书原来是在《大颠和尚注心经》的底本上展开的。呵呵,既然说了,何不多说几句呢?
梵文Ahaha,音译“呵呵”。
指哭笑之声,表达书写者的愉快心情,或是对人生如梦的感叹,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意。
醺醺酒气麝兰和,惊睡觉,笑呵呵,长笑人生能几何。
——韦庄《天仙子》
本书基本把禅史和灯录中的一些精彩“话头”悉数说到——虽然,别传宗的公案话头,措辞“简陋”而义理深刻。但是,修行人一朝悟了圣义谛自知世俗谛的“不真实”,知第二义为幻,就会住于第一义而生“无所住”之“齐物”、“平等”之“心”。那么,请诸君自个来悟吧(“自修自证自菩提”):这么直白地把各种古今“无厘头”(“你有拐杖我给你拐杖你没有拐杖我夺你拐杖”、“你从哪里来?我从来处来。那你又要到哪里去?我要到去处去。”)掰开来、揉碎了讲出来(“如果我没说错的话我应该没说错”),让大家没有了参悟抓手(“万里无云的天空中没有一片云彩”)!还好,生在天地间,你我皆凡人。“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具体什么情况,还得看情况”——有志于修行的人们,大家基本都是中下根器,基本都是从“渐法”入手的(“剥开香蕉后你会发现一个剥了皮的香蕉”),在日常生活中每日三省,告诫自己要做一个“好人”:加强修养,徐徐图之,“克己复礼”不就是了?(“研究发现,坚持每天早上吃一个鸡蛋的人,比没吃鸡蛋的人,多吃了一个鸡蛋”)。比如本书,就是一本典型的愚钝(中下)解圣贤(上根)。
有同志问了,怎么把“一句话”(一)与“百万字”(一切)悟到原来是可以划等号的关系时,也就是高僧高道所谓的既“不方不圆”又“是方是圆”的境界里呢?这就是圆照法师说的“自修自证自金刚”——说来话长,此事并非易事;然而,说时迟那时快,此事也不是很难。全本的出版,还有待时日。同时,把全书的章节题目放在这里了,期待日后与志同道合的同志交流、切磋时,当直奔主题,不负时光也。后会有期。
一 ◎
1长相忆只有这个贼
2口对口 窍对窍
二 〇与 •
1 太极图
2 山河大地从什么处得来
3 你是谁?你
4善刀而藏之
5 the ocean merges into the drop=一粒粟中藏世界
6 不劳大师操心,放下那只猫猫吧
7 旅行者观
8 宇宙的外观
9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10 道胎图
三 般若无知论
1 见山是山
2 见之不可用 用之不可见
3光未发时,汝等诸人向甚么处委悉
四 入药镜
1 颠倒颠
2 阳自空中来 抱我主人翁
3 都是月亮惹的祸
4 一点简说
五 道是无情却有情
六 青青翠竹尽是真知 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1 马祖向我道即心是佛
2半粒粟中藏世界
3正眼法藏
4 亲见
5 合二为一
七 如何是道?踏着
八 无位真人
1 条件反射
2 我有一物
3 外面全是自己人
4 说着丑 行着妙
九 和其光同其尘
1 反射弧
2 吾丧我
十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1老僧=虚空
2 老僧无舌,何曾劝人来
十一 嗜欲深者天机浅
1止于至善
2复归于无极
3 三哥家风
4 习气难除
十二 识得一 万事毕
十三 一口饮尽西江水
1 心色本来同=芥子纳须弥
2 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
3 走江湖
4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十四 吾有大患,为吾有身
1 内丹西派折衷佛道之见趣漫谈
2 众妙之门
十五 你有拄杖子我与你拄杖子你无拄杖子我夺却你拄杖子
十六 敲竹唤龟吞玉芝 抚琴招凤饮刀圭
1 不器之器•弦外之音
2 道教杂而多端
3 一切名相,随欲而立,不必如义
4 大若弹丸色同朱橘
5 庭前柏树子
6 谓之如来
十七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1 水和浪有别吗
2 先法乾坤为鼎器 次抟乌兔药来烹
3 对于悟真得道的人,玛嘎和卡西又有什么区别
十八 天上天下 唯我独尊
十九 一片白云横谷口 几多归鸟尽迷巢
二十 遍一切处
1 上帝的头盔与高峰体验
2 太湖三万六千顷,月在波心说向谁
二十一 一滴白血
1赤血换而白乳流
2丹派和禅宗关系可好了
3有一婴儿在下田 与我形貌亦如然
4 那一天不在任何日历中
二十二 造取一所无缝塔
1 象征
2 譬喻
3 寓言
二十三 吾四十九年住世,未曾说一字
二十四 一物论
二十五 故曰如来
1 夜睹明星
2 先天气,后天气
3 得之者,常似醉
二十六 故曰如去
1道自虚无生一气
2万事无心道合头
二十七 至人本无梦 其梦乃游仙
1 思无邪
2 入药镜
3 颠倒颠
二十八 究竟涅槃
1 补肾•治心
2 真心妙用
二十九 精进
三十 露相
三十一 1与一
1 真人说“赫赫金丹一日成”
2 古佛说“只有一个牙”
3 六祖说“十万八千里”
三十二 摩尼珠
三十三 大道教人先止念
三十四 赵州勘婆
三十五 会万物以成己者
三十六 练得身形似鹤形
三十七 打不过就加入
三十八 我命由我
1 习得性无助
2 人定胜天?天定胜人?
三十九 藏身处没踪迹,没踪迹处莫藏身
四十 鸳鸯绣出从君看,不把金针度与人
1 一字不识的人
2 二指禅考
3 盲人摸象
四十一 论干屎橛子
1 佛是干屎橛
2 念佛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