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三种说话习惯的人,最容易把天聊死

当一个人始终要在聊天中占上风的时候,他说话的目的就不再是为了沟通,而是为了炫耀自己,战胜别人。

01

话痨惹人烦

前几天面基一个朋友,线下见面也挺开心的。

刚开始的时候,我对这个朋友印象很好,觉得他热情洋溢,大大咧咧。

有他在的地方,不管是哪,肯定热闹。

后面,我就再也不想和他见第二面了。

因为:

人确实是很好,但就是太能说了,我有点不耐烦。

出去喝个奶茶,吃了2小时,对方全程在说话,我完全没有插嘴的余地。

而且经常大半夜地打来电话,倾诉生活的日常,仿佛一不说话就憋得难受。

哦,典型的话痨。

与人沟通时,如果对方听得不耐烦,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越说越多,希望找到对方感兴趣的话题。

但更好的做法其实是:引导对方说话,自己少说多听,形成互动。

精神科医生郭士顿提出:

谈论自己的过程中大脑会释放多巴胺,话唠的人永远话多,是因为他们沉溺于这种兴奋里。

在《哈佛商业评论》的一篇文章里,郭士顿介绍了一种避免自己话唠的“交通灯法则”:

在谈话的前20秒钟,你面前的灯是绿的,只要你的谈话内容与对方有关,他是会喜欢你的;

接下来的20秒钟,灯是黄的,人们开始对你的谈话内容逐渐失去兴趣,认为你啰嗦;

在40秒钟的时候,灯变红了,这个时候你最好停下来,除非你非常善于交谈,不然凡是说话超过半分钟的人,都会让对方觉得唠叨。

不少人一旦打开话匣子,就难以止住,其实这样得不偿失。

说的话多了,既费精力,又给他人传递了太多的信息。

因为人在社会上闯荡,更多的事情都是听来的。

英国作家卡洛琳·塔格特说:

良好礼仪的精髓就是让他人感到舒服,而一次好的谈话精髓就是让对方感到有趣。

02

说话特爱显摆的人

最近遇到一个朋友,她聊到公司一个新来的同事,还是211重点高校毕业研究生。

朋友说同事很帅气,工作能力也很强,但就是感觉聊不到一起,有点难相处。

为什么聊不到一起?

朋友嘟噜嘟噜嘴,说道:

就是感觉他说话时,总是刻意显摆,处处显现出“我很厉害”的样子。

例如说他们讨论工作方面,刚聊到一半,对方就引出话题:你们那种操作方式根本不行,我在国外的时候......

去买咖啡,明明可以用中文点单,对方偏要用英语。

弄得朋友非常尴尬,感觉自己处处被对方碾压。

我想起蔡康永在自己的书中,提到的一个职场故事。

一个一流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满腹经纶、辩才纵横。

每次部门开会,上司问到他的意见,他都侃侃而谈、很有想法,上司们很欣赏。

可惜大家都不喜欢他。

需要协调事情的时候,其他部门的同事很少愿意配合他,同部门的人也不太愿意陪他冲锋陷阵。

他其实很优秀,但问题是:他喜欢在智商、说话,能力上碾压别人。

这样的人,擅长用2种必杀技把天聊死:一句话堵死人,我比你厉害。

其实大部分的谈话,都是为了建立共识,而不是取得胜利。

当一个人始终要在聊天中占上风的时候,他说话的目的就不再是为了沟通,而是为了炫耀自己,战胜别人。

03

乱下评判伤害人

有一次朋友聚会,大家开始聊天都很愉快。

从工作聊到生活,气氛融洽。

突然,话题一转,有个朋友聊到 一个同事,博士学历,30多岁了还没嫁人。

其他的朋友就被这个话题吸引住,纷纷七嘴八舌地猜测:

哎哟,她肯定学历太高没人敢要吧。

书读得好有什么用,还不是嫁不出去......

听到这样的对话,我真是倒吸一口凉气,默默地先撤了。

我们的生活里,像这样随意评价别人的声音有很多。

有些人甚至都不认识你,只要你的生活跟普世价值观有一丁点出入,就会有一堆八竿子打不着的人跳出来,用自己的一套标准价值观去衡量你。

先入为主去评判他人是一件极其不礼貌的行为。

《圣经》中有句话是这么说的:

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因为你们怎样论断人,也必怎样被论断。

希望大家都能好好说话,规避一些让人尴尬的聊天方式,成为有趣的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