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新媒体的人,似乎都绕不开“追热点”这道坎。打开行业群,永远有人在问“今天这个热点能追吗”;刷朋友圈,满屏都是大同小异的热点借势文。
但我运营的账号,从0到1万粉,从来没追过一次热点。更有意思的是,粉丝互动率始终保持在15%以上(行业平均水平约5%),后台每天都有用户主动留言“催更”。
今天想聊聊:不追热点,到底靠什么留住用户?这3个“反套路”做法,或许能给你一些启发。
一、用“固定节奏”代替“随机更新”,让用户形成期待
刚做账号时,我也试过“看心情更新”:灵感来了连更3天,忙起来半个月断更。结果就是,粉丝像“流水”——涨得慢,掉得快。
后来改了个笨办法:每周三晚8点准时更新,内容方向提前1个月规划好。比如周一到周五是“职场干货”,周末是“用户故事”,每个月最后一期固定做“问答专场”。
一开始数据平平,但坚持3个月后,奇迹发生了:每周三下午,后台会出现类似留言“今晚有更新吗?搬好小板凳等了”;甚至有用户把“看更新”设成手机闹钟。
这就是“固定节奏”的魔力:用户不需要猜“你什么时候更”“会更什么”,就像追剧一样,到点自然会来。比起追热点的“一次性热闹”,稳定的“用户期待”才是长效流量的关键。
二、把“单向输出”变成“双向互动”,让用户觉得“被需要”
很多账号的互动,停留在“文末求点赞”。但高互动的核心,是让用户觉得“自己很重要”。
我们做过一个小尝试:每期内容留一个“开放式问题”,并且认真回复前100条留言。
比如写“职场沟通技巧”,就问“你最近遇到过什么沟通难题?评论区告诉我,下期帮你拆解”;写“副业经验”,就收集“你的副业踩坑故事”,整理后做成合集。
更关键的是,让用户看到自己的“参与感”:有人留言说“被领导当众批评怎么办”,下期就专门写一篇,开头直接提“上期用户@小A的问题,今天我们来详细聊”;有人分享的故事被采用,会收到专属小礼物。
慢慢的,用户不再是“看客”,而是“参与者”。他们会主动追更,因为“想知道自己的问题有没有被解答”;会主动转发,因为“文章里有我的故事”。
三、用“垂直深度”打败“泛泛而谈”,成为用户的“专属顾问”
不追热点,意味着要放弃“短期流量爆发”,但可以换来“长期信任积累”。
我的账号聚焦“职场新人成长”,从不写“全网都在聊的大道理”,而是挖“小而深的具体问题”:
• 比如别人写“如何提升执行力”,我会拆成“每天列10条待办却完不成?3个步骤教你抓重点”;
• 别人写“和同事处不好怎么办”,我会细化成“遇到抢功劳的同事,怎么回应既不怂又不得罪人”。
这些内容未必能上热搜,但用户会觉得“这就是在说我”。有个粉丝留言:“关注过20多个职场号,只有你把‘汇报工作紧张’拆成了‘提前写3个关键词’这么具体的方法,现在每次汇报都用,特别管用。”
当用户觉得“你懂他的痛点,还能给出解决方案”,自然会把你当成“专属顾问”——这种信任,比任何热点带来的“短暂关注”都珍贵。
最后想说:
不追热点,不是“佛系运营”,而是选择“慢一点的捷径”。热点就像烟花,热闹过后只剩空寂;而用户的“期待感”“参与感”“信任感”,才是能反复燃烧的“燃料”。
1万粉不算多,但每一个粉丝都是“主动留下”的:他们知道什么时候能看到内容,清楚自己的声音会被听见,相信这里能解决自己的问题。
做新媒体,或许不必总想着“抓住所有人”,能让“需要你的人”离不开你,就已经赢了。
(互动时间:你关注的账号里,哪些让你有“一定要追更”的冲动?评论区分享一下,我们一起学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