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经历:
信誓旦旦立下flag准备减肥,却总是推到明天再去做;
早就要做的工作方案,一边担心做不好丢了面子,一边却又迟迟不肯动手,直到deadline到了,才通宵赶进度,赶在最后一刻提交;
总是发誓这是最后一次堕落,从明天开始努力,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但就如同《明日歌》中所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程蹉跎。
对明天的等待,对未知的恐惧,对完美的追求,让我们的拖延症越来越重,最终悄无声息的废掉。
01等待明天
《拖延心理学》指出,不同时期的人对于时间的主观感受,是在我们整个人生中不断变化的:
青少年时期,觉得时间和未来对于自己是遥远的,自己有无限的可能性;
青年时期,这个时候,时间对于我们来说已经变得更具有现实感了,我们会认识到,我们可能没有时间去完成一些事情。
一些人会逐渐感受到时间的现实感和紧迫性,于是他们变得更加的坚决和果断,争分夺秒,决定的事情毫不犹豫投入其中。
但其中的一些人会停留在青少年时期,坚守那个时期自己对于时间无限和未来无限可能的感觉。
常常潜意识里觉得,自己“真正的生活”还没有开始,幻想着自己还拥有大把时间,有无限的可能性,自己以后肯定会变得特别厉害。
总感觉自己以后有更多的时间去弥补那些现在阶段该去做却没做的事情。
于是习惯性的把当下的事推向明天,等到明天再做吧,等到明天再开始努力吧。
我们总是在等,等着有一天,自己会突然改变,颠覆现在的状态,变得刻苦努力。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
等待会让我们一点一点放弃自己,不断刷新自己梦想的下限,让人一再退却,直到变成一个很难再做事情的年纪,彻底失去向上的可能和动力。
02恐惧未知
拖延的本质是逃避,逃避的本质是恐惧,我们之所以拖延,很大一部分原因,源于对未知的恐惧。
人在面对恐惧的时候,通常会呈现两种模式:在有退路的情况下体现为拖延,逃避;在没有退路的情况下体现为正面硬刚。
那些艰巨的、繁重的、难以完成的、很费精力的事,总是会让我们感到莫名的恐惧和排斥。
如果时间不紧急,或者后果不严重,我们就会能拖则拖;等到最后deadline快到了,实在是拖不过去了,我们才会选择正面硬刚。
退路太多,最后难免无路可走。
一开始放手去做,也许中间会经历痛苦和挫折,但没有谁的人生只有阳光坦途,没有乌云蔽天。
人生路上经历的所有痛苦和挫折,都可以看作是成长最好的契机。凡是经历,皆是成长,人生这场修行,必要有所劫难,才算修得圆满。
拖延并不可怕,它是由我们的恐惧衍生而来,却从不是我们拒绝成长,退缩、放弃和逃避的理由。
03追求完美
完美就像地平线,看得到,却永远也达到不了,想要克服拖延现象,就要克服自身的完美主义。
心理学家把完美主义者分为两种:一种是适应型的,一种是适应不良型的。
适应型的完美主义者对自己要求很高,并认为自己的表现可以与之相符;
而适应不良型的则完全不同:他们对自己要求很高,却对自己不抱有任何希望。
因为适应不良型的完美主义者,老想“憋大招”。
一开始学习码字,就想写出全网爆款,月入上万,实现财富自由;
一步入职场,就想一飞冲天,成为别人眼中的“牛逼”人物;
一开始减肥,就想半月甩掉大肚腩,一月练出腹肌马甲线。
这不现实。
适应不良型的完美主义者也清楚这不现实,可这又是他们给自己定下的高期望目标,为了逃避无法完成高期望目标的挫败感,他们选择了拖延。
在生活和工作中,大部分人都是适应不良型的完美主义,我们要做的不是发下毕生宏愿,然后扔到一旁不管,而是定下来,慢慢学习,慢慢努力。
定力,决定了我们能走多远。
会码字,可以先发给身边朋友看看,刚步入职场,该学就学,该做就做,要减肥,从管住嘴迈开腿开始。
当写的文章得到朋友的夸奖,当工作能力得到他人的认可,当体重逐步下降,我们会感到一种由衷的快乐。
而这种快乐,反过来也会激励我们进一步前行。
04向拖延说不
拖延是一双无形的手,紧紧的抓住你我,让前进的每一步都无比的艰难。
向拖延说不,三个小建议送给你:
1.立刻开始,让自己尽快进入状态
对于未完成的事,我们会有一种强烈的执念,心理学上将这种执念叫做契可尼效应:
一般人对已完成了的、已有结果的事情极易忘怀,而对中断了的、未完成的、未达目标的事情却总是记忆犹新。
对于开始了而未完成的任务,就像一根刺,梗在我们的心理,一定要把它拔出来才会感觉到舒畅。
而当我们产生行动意愿的一瞬间,因势利导,立刻让自己进入状态,就相当开启了一个任务,所面临的问题也从要不要做变为如何才能做得更好。
如此一来,我们不仅可以高效的完成许多任务,也可以减少生活中因种种积压而产生的焦虑和担忧,心灵也将重归轻盈。
- 拆解目标,降低开始门槛
战胜恐惧最好的办法就是直面恐惧。
就像所有高楼大厦是用一块块砖头垒起来的一样,所有庞大的事业也都可以拆解成一个个核心步骤。
卡尔顿大学的心理学教授Timothy A. Pychyl指出:“大多数拖延的人们都是害怕任务的复杂和重要;
所以你们可以将任务拆解成最简单的步骤,将门槛降到低得不能再低,只要让自己开始着手做就好。”
垒一块砖,梳理一下还没有完成的任务真的不是什么特别困难和吓人的事。
- 允许失败,接纳不完美
今天完成的“不完美”远胜于无限期拖延的“完美”。
林语堂在《人生不过如此》中说到:“不完美,才是最完美的人生”。
我们每个人都是平凡而普通的,过度追求完美,因为一件事的失败而否定自己,于是尝试新事物时,即使下一次想要努力做好,也往往会事与愿违。
允许失败,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摆正心态,专注过程,在失败中拓展自己,并从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而不是让拖延毁掉你的人生。
拒绝拖延,你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