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开始读《家庭的觉醒》这本书,本周读了前三章第一部分体会和感悟如下:
书中举了几个实例让我们明白家长的错误行为是什么,我们应该觉醒什么?
1、对孩子的控制欲。
我们习惯于对孩子发号施令、从我们对自我的认知“好孩子是管出来”,在我们心里灌输了太多的“应该”,以及大量教条式的要求,自以为是的观念,个人的信念、习惯和恐惧喜欢强加在孩子身上。而且我们还觉得自己所作所为是为孩子好,都是正确的!
为什么有这样根深蒂固的思想及行为?因为我们有上一代父母的烙印,父母的传统教育会遗留下来不少的条条框框,甚至刻板的教育模式依旧支配着我们不愿过多转变的言行。很多过去的经历或者说我们的父母在抚育我们的过程中对自己的影响让我们不能获得觉醒的力量。每个人思考一下,都能找到自身传统教育保留的痕迹!也可以找找我们要求孩子该怎样做的根据是什么……每个家庭不同,风格会不一样,但总有共同的地方我们可以讨论找出来。
我们共性的一条路,孩子犹如一面镜子,可以照射出我们阳光或者丑陋的一面。很多时候我们把关心当成控制,把奖励当成控制,夸赞当成控制,攀比当成控制,命令当成控制,更不用说责备打骂了!认为控制的好就会让孩子变成期望的样子!
2、所有家长对孩子未来的担忧和愿景的恐惧。
我们希望孩子受人仰慕,拥有多种才华,变成全能超人,害怕孩子平庸,这也是共性的话题。其实我们是被蒙蔽的,正因为我们的恐惧,只会阻碍孩子的成长!
我们会把孩子当成物品,把他们推向一个我们为他们设想好的未来。咱们家长是以未来为导向的,始终关心的是渴望的结果,是如何达到理想中的目的地。而孩子们却相反,他们是活在当下的,他们不爱这样那样,他们只做感兴趣的事情,其实他们想尽情享受生活的每个瞬间。
我们家长该如何合理的规划未来才是明智之举!而不是你给孩子安排的完全没有机会“存在于”当下,就像学习,恨不得让孩子连轴转、赶场子似的,只怕他们学得少,我们诱使逼迫着他们忙于一项又一项活动,被密密麻麻的日程安排推着走。这就是我们家长正常的思维,也压迫着我们这样做。
我们就这样规划着孩子的人生轨迹:择校、高分、优等、名校、高薪、体面、美好前景等等!心目中认定这就是成功的孩子!
3、家长的无常情绪化给孩子带来困扰。
说怎么保持觉察的清醒?我们平时以家长自居,喜欢说教讲道理,看孩子不听话就想对孩子发脾气,孩子的某些行为惹我们发怒,一切我们会归咎于孩子。比如孩子的不专注、熊孩子行为、贪玩儿、叛逆情形。我们总是这样认为,只要孩子听话顺从,能够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咱们家长就不会被惹恼。我们有没有反过来想,孩子本意上非要惹家长生气吗?肯定不是,他们是完全出于无意的。只是我们的内在情绪不健全,要知道,触发我们情绪的不是孩子的行为,而是我们自己未解决的情绪问题。
一个成熟的家长,会发掘情绪真正存在的根源,来自哪里?来自于我!我是一切的根源。
我们常犯的错误是习惯于改造孩子、改变他人,或者说指责他人,而不是我们自己。
对孩子所谓的“爱之深、责之切”,只会事与愿违。
我们具备的应对姿态:
A: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给孩子足够的空间,让他们的天性自然发展,他们会凭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主动去探索世界。即使纯粹的消磨时间,孩子也会闲适地享受这轻松时光,全然释放真我的本性。
B:经常检视自己,这是觉醒的标志。我们应摈弃旧的行为模式,避免再传递给孩子。出现不愉快的经历,我们也需要改过自新,和孩子建立紧密的通畅的联系,帮助孩子成为真实的自己。
C:以孩子为镜,首先改变我们自己。我们需要找出好的相处之道,探索自己潜意识的情感,克服自身内心的阴暗面。拉近与孩子的距离。关注的焦点要从孩子身上转移到自己身上,多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减少自己的判断,减少对孩子的干扰,提高觉察力!
读后家长应当有的清醒认知:
我们必须清醒,从心怀恐惧、控制方式来督促孩子到鼓励孩子成长、再到自我激励,这种转变就可以为孩子的生命注入强大的激情。我们家长重要的转向是培养:孩子的天赋智慧、真挚的愿望、宝贵的品质、自然的天性与兴趣如何被激活。
我们必须清醒,孩子成长的动力自身是具备的,他们的上进心也是超越我们的想象,孩子们都有独特的意志和多彩的一面,有着与生俱来的潜力,孩子完全有能力书写自己丰富的人生篇章!
我们必须清醒,作为家长,无需设置目标作为动力,也无需奖赏来诱惑孩子前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让他们有时间和空间来认识自己的天性,找到表达自己独特个性的方法。我们所做的事情就是全心全意地“服务”我们的孩子。
你觉得以上能接受这样的转变吗?
本书中作者提到每个孩子都希望问的三个问题:
· 我被看见了吗?
· 我有价值吗?
· 我重要吗?
当孩子觉得被看见,认为自己有价值,并且觉察到他们是作为一个“人”而不是因为他们所做的事情而获得重视,他们便能感觉充满力量。
作者还给我们明确提出:孩子能拥有多大的力量,是由我们如何看待他们,如何认识他们决定的。只有孩子在感觉到他们实实在在被看见和被肯定时,激发出的能量会真正转变成他们对所关注的事物的热情,那么一切都会往期望的方向发展。
问题启思、认知提升及个人行动:
读完前三章,会让我们对待孩子上,不能再像以往把他们当作一件自己的复制品或者我们想象中他们应该变成的样子,而是应该把他们看作独一无二的个体。通过我们赞赏的目光、真心的陪伴、热情的互动、恰当的关怀,足够的鼓励,孩子便能发展出强烈的自我认知感,他们天赋的自信就可以坚实扎根,他们的真我就可以发光发热。
读完前三章,让我们真正知道,孩子不需要我们带领他们觉醒,因为他们本来就是觉醒的。我们的任务是巩固他们天生的觉醒意识,为他们提供可以开花结果的土壤。我们身为父母必须转移育儿的焦点,从控制孩子转向支持发展孩子的体魄、情感和心智,这样形成觉醒式教养以促使我们将孩子的行为当作敲醒我们走进内心的警钟。我们不能让情绪建立在过去经历的基础上,来传导宣泄给孩子,而是选择包容自己的情绪,并完全投入到孩子的需求中去。
家长该怎么做?
从觉悟开始,觉悟自己的想法、感受、行为,我们需要从身语意三种形态来走入孩子生命分分秒秒的所有内容。
觉悟要求我们安装一块双面镜,一面观照内心,一面观照外界。我们常常关注的是“做事”本身,而智慧的觉醒是安静深沉的个人修炼,需要我们家长更多的学会思考,学会如何表达情感,学会同情心、同理心,学会让自己恢复平衡和平静。
我个人总结,觉悟、觉察、觉知、觉醒,一个“觉”字透出我们渐变的过程,内外关照,心清神明,面对以往各种迷思,把以往的教条抽丝剥茧剔除,把有害的无用的东西清理,扔掉那些过时的育儿方法,减少事无巨细地控制孩子的欲望,让孩子成为真实的自己。
深层思考:
说了很多不控制孩子的话,似乎是完全的顺其自然,是佛系的教育方法吗?还是对孩子不管不问、放任自流呢?每个家庭状况、身处环境都不一样,有没有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的方法呢?为了让孩子积极主动,家长平常怎么正确的引导孩子有何良方?………希望读到最后,能理清思路和找到答案!
书中谈到一个控制情绪的窍门觉得实用,借鉴下来:
当有脾气有情绪时,学会淡定数呼吸;也可以手腕上戴一根橡皮筋,生气时蹦一下(弹一下)自己提醒不要失去冷静和有过激反应。
另外书中推荐了“冥想”静修的方法,可以在网络上找适合自己的修炼方式。
另外纽约海外组读书会靖凡老师推荐了一种調度情緒用的6A觉察方法,也很奇妙,给以借用:
方法是這樣的:深呼吸一下。
此刻,感覺一下自己的狀態。
感覺自己的狀態裡面,
有沒有生氣的感覺?
有沒有一點害怕的感覺?
有沒有浮躁的感覺?
哪怕只是一點點。
有沒有一點焦慮?
有沒有一點不安?
會有失落的感覺嗎?
會有孤單的感覺嗎?
感覺得到一點點的受傷嗎?
感覺得到難過的感受嗎?
我通常會透過一個個選項,來幫助學員去選擇此刻的內在狀態。但這裡可能會遇到一個困難——這個困難是學員以為自己覺察了,可是實質上並沒有覺知到內在的狀態。
接下來SOP的第二步,可以用四十秒覺察自己,也就是我常說的「六A」,這是一條通往自己的好奇路徑。
第一個A是Aware(覺知情緒)——對自己說:我感覺到我有一點難過,接著停頓五秒鐘。
第二個A是 Acknowledge(承認情緒)——我承認我是難過的。
第三個A是 Allow(允許情緒)——我允許我感到難過。
第四個A是 Accept(接受情緒)——我接納我感到難過,我願意跟這個難過的感覺更靠近一點。
到這裡,先說明為什麼要做六A,這是因為一般人在情緒的狀態裡面,很難很專注的靠近自己,在情緒中,我們的思考會放空、或者去想別的事情。
把以上口訣當成咒語來唸,大部分人能夠藉此覺察到情緒。
第五個A是Action(轉化情緒)——如果覺知到的情緒是憤怒, 就大吼一聲
「啊~~」;如果是難過的狀態,就試著深呼吸。
第六個A是 Appreciate(欣賞自己)——真正的欣賞自己,給自己一個正能量。
以上就是用四十秒覺察自己的「六A」。這是讓大腦的思考,不會因此而飄盪的方式,引導思考靠近情緒。
如果常常做這個練習,根據我的觀察,專注的練習回應自己,一段時間之後,就能養成習慣,如果搭配好奇的練習,練習三天之後,你應該就能習慣好奇的路徑。這樣的自我覺察與回應,每天只要五分鐘,五次左右就好,通常十五天之後,就會變成一種配備在身上的習慣。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