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写,Day 18
邢彩燕
公司楼下的车棚,有个小槛,每天早上骑到这个地方时,我都会把速度放慢到快为0,但不停下,等过了那个槛,再加速骑到车棚里。没有一次滑倒过。
但刚开始停在这个车棚时,就曾摔倒过。因为过这个槛时,时间紧急,我并没有减速,径直骑进去的。结果就是,这个槛有点高,没找好切入角度,前车轮就随着小槛倾斜了,摔倒在地。门卫大哥看着我笑,不说话。很囧。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以后,每次经过,我都会停下来推过去。但每次心中都不甘,为什么这么个小槛能把我难住?我就不能过去么?
意念一起,我就开始琢磨办法。结果就想到上面那招,有槛时,放到足够慢的速度,悠哉着过去,百试百好用,防摔好招,多处可用。门卫大哥看着我又笑了,还是不说话。
花了几百字,写了这么一个不值得一提的故事。你可能会奇怪,这不就是生活中一个基本人人都能想到的过槛技巧么?对,就是这么简单,简单到基本每个人琢磨一下都能想到。我是人,所以我也想到了,嗯。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去想,因为很多人对于自己并没有足够的耐心。
蒙台梭利说,经过她对儿童多年的研究,发现孩子身上有个很好玩的特征——喜欢重复练习。你有没有经常看到你的小孩或者你哥哥姐姐的孩子,他们都喜欢专注、重复地玩着一个东西?比如重复地拧开一个瓶盖又拧紧;重复地打开房门又关上;重复地看同一集喜洋洋灰太狼,而且每次该紧张时还会紧张;重复地听你讲同一个故事;重复地跟你玩躲猫猫;而且每次做完他们都会像完成一个重大任务一样开心。
真是奇怪,这些重复操作,在大人看来似乎是一件苦差事,单调无味,可为什么三五岁的孩子能忍受得这种寂寞?难道他们做事时比大人有更多的耐心?
其实不是,这个时候孩子才不知道“耐心”是何物呢。蒙台梭利解读说这是孩子在这个年龄段的一种内在需要,是本能地在培养智力——专注力、耐心的过程。所以这个期间,他们会重复做一些在大人看起来很幼稚的行为。大人千万不要打断,只需静静地观察。
可能又有人要问,小孩子竟然这么热衷于重复练习,可为什么长大了,我们会这么厌倦去做同一件事,比如快递小哥每天送快递、你每天重复上下班?
因为你已经缺少了探索的乐趣和对自己的耐心。
小孩子在重复练习时,如果不被打断,孩子就能享受到更多探索的乐趣。但如果父母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打断了,“别玩了,来吃饭”、“那个脏,别摸”、“那是妈妈的东西,别闹”,或者被冠以“不听话”的标签来训斥等等,那对孩子的意志成长就会有伤害。我已记不得小时候的我,是怎么被教育的,不过那时父母不在家,奶奶也管得少,所以自己管自己的时候会多一些吧,应该被打断得少。
还有一种伤害孩子探索的方式,就是应试教育,一个长达10多年的学校教育。应试教育其实教给孩子更多的只是标准答案,再加上父母、外在社会环境没有引导好,很多孩子误认为学习只是为了上大学,学习只是为了考试,根本没有体会过学习、探索未知的激情。我当年就是,根本没人告诉你学习才不是这样的呢。可这种因果关系的关联,真得是伤害一生。学习其实远远大于考试啊、课本知识啊!还有海洋般的未知可以探索,不管你是哪种人,肯定能找到一个喜欢干的事。所以如果进入社会,不多进行一些自我教育,真的很遗憾。我身边就有很多人,不上学后,就根本不知道学习了,觉得这个没用。唉,心痛。
樊登讲过一句话,我有一直记在心里,在慢慢体会和应用这句话的意思:很多时候我们做一些事情时,不要只盯着做完这件事情后的结果,一定要注重体会做这件事情本身的意义和价值,要享受探索的那种乐趣。探索的过程远远大于一个结果。
古典也经常说,要在热爱的领域努力地玩。听了好几年,最近才开始有萌动的意思。
柴静曾写过一封信给他弟弟,说最好的工作就是玩,而且当你玩得越来越好,将来就会有人付钱让你继续玩下去,那就叫工资。他弟弟就不解地问:“那姐姐你这些年是在玩吗?”“是啊,我有时候必须装着愁眉苦脸的样子,才能瞒过很多成年人呢。”
看到这,为之一动。
我们对于自己太过着急,急于求成根本无暇探索,更别提探索的乐趣,甚至还会影响身边人。可教育就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就像一阵风,风不够大,根本就摇动不了根深蒂固的大树,所以对于自己的教育更要耐心,更要去一点点探索。
心沉下来了,有些东西就会溢出来。你探索一下,看看是什么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