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梳理本月的经历和成长时,华哥凑过来看了看我的内容,然后笑着走开了。他没有说什么,但我知道这已经是习以为常的支持和鼓励了,因为按计划做事、月末小结、中间踏实生活每一天,是我这个居家宝妈能够做到的“保持鲜活”的最佳方式。
这个月总体感觉过的比较漫长,作为31天的大月是一个原因,何况前面还有一个大7月。另一个原因我想了下,受到了离职后100天的心理暗示的影响吧,很容易出现疲惫状态,所以也会有一种“漫无天日”的感觉。
许渊冲曾说:“生命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要让你生命里的每个日子值得记忆。”尤其是我这还算处于一孕傻三年中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时光流逝越来越快,记忆力也逐渐下降,不是靠着烂笔头,真的很难想起来上周甚至昨天发生了什么、是怎么度过的。
所以朋友圈记录、烂笔头写日回顾成了最简单的方式,于是就有了以下流水账:
家庭亲子成长:
平安成长记: 15篇
记录Ann宝学着做晾晒衣服等家务情景、转瞬即逝的小美好,还有从一点点“人之初、性本善”诵读到“教五子、名俱扬”,一个月学会3首古诗也是我没有想到的。
孩子快速地成长也带来不同阶段的挑战,他太清楚自己如何把创造性、精力以及智力都用在“操纵”爸爸妈妈上面了,所以他的察颜观色就会很考验我们越来越统一的养教方式。就像错误是学习的好机会,挑战也是成长的契机,当然也有过一种赶不上孩子成长速度的力不从心的感觉,但重要的是这段陪跑过程有爸爸妈妈全身心地投入。
绘本阅读:20天,15本绘本反复读
其实没有做到每天的亲子阅读,尤其是带着Ann宝外出的时候、遇到有一天特别疲惫的时候,就直接中断了,但任何时候再拿起来,他会觉得绘本是很好的玩具就够了。
户外活动:3次
只是单纯地喜欢大自然,开心不开心了都会带孩子出去耍耍,哪怕只是居住环境的3公里以内,谁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呢?
为爱下厨:8次
这个要特别感谢和上海高级厨师、料理师冬冬老师的相识,更要感恩她的无私教授和指导。
曾经华哥说过,“不用你做饭,我来吧”。也说过,“你得学着做点饭,以后等儿子长大出
门学习工作了,回想着妈妈做菜的味道、才能更加想要回家。”再后来也说过,“秀才不看书,开始研究菜谱了。”
曾经我是多么抱怨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做饭上,和老板娘聊天时候也说,“我这一天三顿饭的,都要变成黄脸婆了。”但现在会把做饭当成一种放松、状态的调整,为爱下厨,正儿八经地认真买菜、学做菜。不管做的怎么样,色香味因爱会有些许不同,多了点幸福的感觉吧。每次看着Ann宝狼吞虎咽的“好好吃”就忍俊不禁,也感谢华哥鼎力支持,乐意带着便当作为工作午餐。
和华哥恋爱7周年:
想到这个不由心地哭笑不得,之前我一直提醒华哥快到七周年的月份了,有啥准备没。结果我自己却忘了,而他也在出差加班中,没有任何仪式感的纪念日却也值得记忆。七年就是一辈子,尤其是这两三年携手走过的那么多不容易,相信一切都会越来越好。
电影:1场 《神秘世界历险记4》
回苏以后的第一场电影,我很喜欢带平安看“他们的”电影,“爱的力量”让我们全程无尿点。
大家庭互动2次:
一次是我哥把三个孩子送到我家来,算上平安就是4个孩子在家,如何保证他们安全、快乐地度过几天,是我要考虑的问题。所以当天下午做了“临时家庭会议”,再次感觉到我的所学所用是多么重要。开放、平等、自由、尊重的会议中,我们讨论了期待的假期生活、写作业看电视等约定以及家务分工。虽然看似我是不近人情的姑姑,也没能带他们去游乐场或者哪里玩玩(这些也主要出于安全考虑,毕竟我一个人精力、视野有限),但整体来说,我们在4天的生活里,平淡又不乏有趣,欢闹之余也有规则约定。
另一次是弟弟弟妹带孩子过来玩,虽没能全程陪同,但也算是尽己之力让出行有意思。很期待我妈和姥姥可以来小住时日,那会是我特别珍贵的时光。
个人成长与自我实现:
阅读4本书:
《正面管教》《王霄老师的5堂幸福课》《阿德勒理论导读》《从零开始学写作 个人增值的有效方法》
不足之处是没有形成阅读笔记,仅限于书籍阅读和知晓感,这个是很致命的,也就是容易让阅读流于形式,而不是能够所学所用,带来价值积累。所以下个月会把本月的阅读笔记补全,新的阅读也要及时记录,重要的是能够运用,比如《王霄老师的5堂幸福课》书中有很多实操的方法和案例介绍,只有实践过了,有经历和总结,才能变成自己的内容。
不过值得肯定的是,在上周读完弘丹老师的《从零开始学写作 个人增值的有效方法》以后,已经写了6篇自由写作的练习,并且会继续下去。
正面管教主题讲座:2场
近两年的时间里一直在学正面管教、讲正面管教,虽然做主题压力不大,但对于不同的场,还是要有不同的准备,当然也会有不同的讲授反馈和学习收获。这些都是达成结果的过程,不管好的坏的,看作是挑战和机会的馈赠,然后复盘反思助力下一次的改进。很感谢过程中提供帮助的老师、朋友、助教们,这是我们一起的共学、共创。
EHE讲师互助活动:2场(上海+苏州)
一周内两次上海来回,也算是蛮挑战的,这要很感谢Ann宝的一路相伴、华哥的支持,还有我妈白天帮我照顾Ann宝。虽然过程也有点麻烦,但重要的是我们都有所收获。
线下读书会:参加1期,带读1期
月计划里安排的是“组织一场线下读书会”,如何达成,我想到了令芳老师和明珠。三个人碰面,不约而同地形成“线下读书会一定要如期一直进行下去”的共识,所以每两周一次的读书会,会成为我们今后每月的一项重要项目开展起来。
正面管教工作室的筹备:
从合作伙伴的相见恨晚,到三五次聚在一起头脑风暴,我们对要做什么、怎么做、做成什么样子,慢慢都清晰了起来,这个月有了比较大的进展,期待一起努力,一点点把梦想照进现实。
社交:
大学室友结婚,去了趟南京。有心想要拜访下老师、学长以及找同学朋友聚聚,但出于临时安排有不方便的地方、随身带着平安又遇到下大雨,于是就放弃了念头。没想到的是大学同学从老家回南京,刚好老杨吆喝了一下小聚,所以就让华哥改签了车票。再把良师益友的晓静姐约出来,就更舍不得离开南京了。“别时君未婚,儿女忽成行”,积极响应老杨生三保二的号召,期许时光静好,流年依旧。
21号在上海,除了到EHE学习外,还约聊了冬冬老师,就是“领我进了为爱下厨的门”的师父。开心的是Alice也在,从做菜到高效时间管理再到宝妈成长,聊得不亦乐乎。让这场本来简单的不到一小时的约聊带来惊喜的是两位国外友人的相遇,以及随后在芳姐的茶室一起喝茶聊天的时光。
写到这里,回翻了以上的内容,主要还是以居家陪伴孩子成长为主,同时不放弃自我地去追求价值感。 下个月的重点也还是在照顾好家庭和孩子的基础上,做好其他几个项目任务。
本月还有几点不足之处需要调整:
1)没有做日计划和时间开销记录,却少自律的考量标准
没有学习、出行或者活动安排的几天时间里,我甚至连日计划都没有做,每天也就是除了吃喝家务,就是带着平安玩,有时候下午陪着他一起睡午觉。深切感觉越是一个人在家、越是在孩子面前,越需要自我自律,否则很容易松散下来,然后陷入焦虑的内耗情绪当中。
所以日事清需要再重启,根据下月的计划,列入每天的安排中来,进一步规律、规范生活、学习和工作。现在也很喜欢把“带孩子”归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尤其是当以目标导向的时候,会发现一步步往前推进,不亚于在公司里就职的工作任务。越是看似自由,越需要有清晰的目标、坚定的内心、主动学习的意识、持续工作的能力。
至于时间开销记录,曾经用纸笔记、手机app记录,但还是没有找到坚持做下去的最佳方式,后来我发现是认知错了,我做时间开销记录是为了提高单位时间效率、找到时间黑洞、在流逝的时间里积累势能的,可是我一直在纠结工具的问题,这就困在行动搁置的状态里,于是自己找了多个不开始的理由。但时间开销纪录绝对是一件边际成本递减的投入,就像给自己立了个自由书写的flag,也要在时间开销记录上做个flag,成长本身就是一件反人性的事情,走出舒适区,才能有更多的可能。
2)没有形成作品声音集
从这件事情中发现自己有很深的“懒癌”,任凭脑袋里千丝万缕,但迟迟没有落实到文字,甚至自己的学习也没能整理成相关的作品。这月的“搭建正面管教tips系统库”的计划也没有推进,一直拖延的话就很容易放弃一件事情,更别说是形成价值积累的势能。
这一目标准备放在早上时间进行,碎片化时间里做搜集整理,不在纠结工具上浪费时间,石墨文档编写,发布在简书和公众号两个平台,内容以正面管教、SEL儿童社会情感、个人和平安成长记为主。
3)开始备考教师资格证却没有做备考计划
这也是很致命的盲目开始、低水平勤奋掩盖战略上懒惰的表现。起先给了自己一个“考过与否不重要”的心理预设,期望是从看书中了解教师资格系统基本的素质和知识、能力要求,辅助自己教授儿童社会情感课程,为的也是不给自己压力,轻松前行。但半个月来没有丝毫看书复习的进展时,意识到自己错了,还总拿“时间多的是”来安慰自己,坚持蠢爆了。狮子的取向完全在向乌龟走的节奏下,准备调整认知:要做一件事情,捋清楚目标意义后,就全力以赴,纵使结果不是很理想,但也不是随便找个“没看书复习”的借口塘塞过去。所以对于这件事,基本的要求是通过笔试考试。
PD里有个基本理念叫“感觉好才能做的好”,对表现不良行为的孩子是这样,对于做计划和总结也是如此。回看计划和小结,更多的是让自己对过去和发生的事情有迹可循,纵使是自嗨,但能让自己感觉好起来,而不是焦虑、内疚,就能调整行动的能量和频率,这是一个与内在自我连接的过程,便于让今后可以做的更好。
下个月在照顾好家庭孩子的前提下,还有三大块任务:
1)学校里3次SEL儿童社会情感课的备课、上课、教研、反馈
2)复习备考
3)正面管教工作室筹备、磨课、宣传招生
最后想说一点,清楚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什么时候做、做到什么样子,这是在给自己吃一颗定心丸。
正如小怡老师所说,“所谓的成长,不是你每天做过多少件事,而是你是否可以跳出事情本身,思考这件事的意义、目的和效果,逻辑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追本溯源地看清事件的本质,并调动多方资源,给出最优的解决方案。”
所以按照这样的节奏,慢慢来,持续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