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道之全体,圣人亦难以语人,须是学者自修自悟。望道未见,乃是真见。
道/真理的真面目和完整图景,圣人也没办法说明白,需要自己去实践、去体悟。追寻道理虽没有发现,可能正是真正发了真理的状态。
22. 身之主为心,心之灵明是知,知之发动是意,意之所着为物。
23. 心外无物。
我理解这不是阳明先生一个绝对的判断,而是理解、看待事物的角度一个方式。心学一切的起点都在本心和良知,良知到意念、再到对事物的感知、判断、再及实践,是一个过程,而贯穿这个过程始终的是心。故先生说:心外无物。
24. 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饿恶。如欲用草时,则复以草为善矣。此等善恶,皆由汝心好恶所生,故知是错。
先生理论充满哲学思辨。天地万物一般,无善无恶,民胞物与,那是宇宙间的至爱。我不能完全理解。人生来是有局限的,我们的局限使我们与良知间存在永恒距离。局限之内,分善恶、分高下,此皆是良知未致。而我们能做的就是一步一步扩大我们的局限,向良知、真理、爱靠近。单是向良知靠近这一点,自觉已经足以我实践终身。
25. 只在汝心,循理是善,动气是恶。
只关乎内心。遵循真理、良知、本心便是善,为外在的东西所动便是恶。
26. 在心如此,在物亦然。世儒惟不如此,舍心逐物,将格物之学错看了,终日驰求于外,只做得个“义袭而取”,终身行不著,习不察。
(依循良知)在心如此,在物也是这个道理。世间的儒学者却不是这样,放弃了内心反而去追逐外物,将格物的学问用错了方向,终日只是在外奔波探求,只是偶然依循本心良知去做,终此一生没有卓著的实践,也没有养成好的性情。
27. 为学须有个头脑,功夫方有着落。
做学问,做事业,需要有个纲领头脑,视为内心依循的准绳,此时下功夫、磨炼才会有着落之处。(若不然,世间事物万化千象,不免茫然迷失)
28. 为学大病在好名。(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
做学问、做实践,最大的病痛在于好虚名。人之弊端,贪嗔痴恋,自不必说。而外在虚名美誉、外界评说以及所谓面子或自尊心,才是人生中更大的诱惑或者束缚。
29. 悔悟是祛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
实践、做学问,懂得悔悟是祛除人心病痛的良药,当然要以实际地去改正才行。
30. 独知。黄弘纲问“戒惧是己所不知时的功夫,慎独是己所独知时的功夫”。先生曰:只是一个功夫,无事时固是独知,有事时亦是独知。人若不知于此独知之地用力,只是在人所共知处用功,便是作伪。
独知是一种状态和情景:即使是只面对自己,也要依循良知。平静无事的时候当然可做到“独知”,在动荡有事时也要“独知”。若做不到独知,只是在外在、在大家都看到的地方下功夫,便是一种虚伪(这又是舍心逐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