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下心来,去听,去看,去感受……不要把让自己越活越小
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来聊一聊圈层困境这个话题,在商业概念中有“圈层僵化”、“圈层效应”的词汇,但我想聊的不是商业上宏观的讨论内容扩展,而是生活中的真听真感受。
不知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教父母用手机,教不会的时候用不耐烦的语气说着:“这很难吗?”。亲戚长辈和自己聊天的时候,不爱解释,用不屑的口吻说着:“算了,说了你也听不懂”。朋友想要和你分享自己最近在喜欢的领域所见所闻,你听了以后尴尬回了一句:“我听不懂哎,能不能详细介绍一下”。
我曾和姑姑有过这样一次谈话:我说时代是快速变化的,前几年还都是土路、小二楼、长虹彩电、按键小灵通,近几年已经到处柏油路、高层建筑、液晶彩电、触控折叠智能手机,各种小程序、APP更是层出不穷。各行各业都在讲大融合,互联网+,为什么总感觉你们什么都明白,却又不作为,待在自己的舒适圈,给自己搭建信息茧房?不担心与社会脱轨,和朋友之间的话越来越少吗?姑姑说首先是年龄的差距,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的欲望没有那么强烈,适应环境的速度没有那么快,其次是工作的影响,即使说不会这些东西,会影响我现在的工作吗?其实影响并没有那么大,工作以后,需要的是在岗位上深入,了解好自己需要知道的内容就行了。再有,和朋友闲聊过程中,如果没那么多话题就少聊点,大家都有自己的生活,聊天并不是主旋律。我当时似乎有点理解我们想法上的不同,我还是一个未毕业的大学生,姑姑已经是久处职场的打工人。这个讨论没有个结果,需要时间给出答案……
即使是穿着别人的鞋,走了相同的路,也不一定有相同感受。
在学校里面,和同学总是有说不完的话,我们那会儿还是同路人,毕业以后,分散到了不同的城市,入了各行各业。带着自己的身份卡片,体验着不同的人生轨迹,逐渐失去联系,也不知该如何开头说第一句话。
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中的圈层划分越来越明显,我们只和具有较高的同质性,背景、兴趣和观点相似的人聊天,无法更好地接触到外部的不同观点和信息,导致最后倾向于接受单一的,愿意接受的事务信息,限制多样性的发展,对外部人和事具有排他性,产生偏见和误解的概率增加,加剧了与世界外部的隔阂。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的圈层中,会更习惯于遵循传统的方式和思维习惯,创新受到抑制。
想要突破圈层困境,要求我们能够更加主动的与不同圈层的人互动交流,尊重和接纳他人表达,培养爱好兴趣,尝试从来没有尝试过的东西,或者走出门去,在旅行中接触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的人,拓宽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