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鲁迅先生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还有一句话说: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渐进中年,越发感觉到自己的心态猛然间和不断流逝的岁月一样成正比例增长,心淡了、平了,想安稳、安静,想慵懒地躲在角落里求现世安稳,岁月静好。可实际上,遇事时自己又是多么的惊慌、怯懦、胆小、自卑,甚而幼稚、单纯、冲动、傻,这和自己的年龄和自己期盼的心态和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又是多么的格格不入。
我常常在现实和自我之间纠结、徘徊,有时似乎豁然明朗,大有一种豁出去练就厚脸皮的“雄心壮志”,而转念间又自怨自艾自悲自怜踌躇犹豫,迈不出那道有形又无形的心槛。
我曾那么的渴望蓝天,但极度的自我矛盾使我成了一只自我囚禁的鸟,经过多年的历练却在这样一个关键的档口忘记了怎么去飞翔。都说四十而不惑,而对我来说,增长的年轮却并未带给我指点迷津的能力,反倒像个十几岁的孩子,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依然迷茫,依旧盲从,依旧困惑,依旧找不到出口,依旧走不出生活这个大迷宫。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所有人的感受,还是独属于我自己的苦恼。
暑假里粗略地读了三本书: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他写故乡村庄里的人,狗吠鸡鸣,驴子的爱情,写村庄里的一草一木,庄稼土地,虫子蚂蚁,甚而写吹过村庄的风,飘过村庄的云朵……他把自己的全部细胞,已深深地融进了这小方西北的角落,无论身体迁移到何处,灵魂却从未离开;梭罗的《瓦尔登湖》,他以随笔的方式谈他对生活奉行的节俭主义(有点怀疑现在盛行的极简生活是否缘于此),谈他的政治主张,谈阅读对人的意义等等,温婉的语调缓缓道来,那感觉就像老年的托尔斯泰,与在他庄园里劳动的农奴们在亲切的交谈。他也用极其细腻的笔调写瓦尔登湖及其周围环境一年四季的风光,文字背后是他对这片土地浓浓的深情;还有诗词大会才女北大力学在读博士生陈更的《几生修得到梅花》,这个极其聪慧又朴实的女孩,将她对所读古诗词的感受理解,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细细的道来,虽没有古往今来大家们高屋建瓴的评点高度、深度,但却如溪流一样远远地缓缓地就流进了你的心里,那感觉恰如寒冬里熨烫的热酒,暖暖的,润身,润心。
抛开我对这三本书读懂了多少,领悟了多少不谈,只一点就足以撼动我的心扉,那就是他(她)们将自己的灵魂和自己所热爱的生活化在了一起,并且用心活在当下,所以平凡的日子也有如此曼妙的风景。正所谓,用心,用爱,才成就了我们人人羡慕的诗意和远方。
那么,当下的自己迷茫卑微的状态,不正是缺少这样的“用心,用爱”的全力以赴以及自信吗?
曾在网上偶识一位山西晋城的小学老师,一块块普通的石头,经她的生花妙笔点染,就成了一帧帧灵动可爱的卡通漫画作品。试想,如果这些普普通通的石头不经过雕琢修饰,它永远也就是也只是石头而己。同样的道理,苟且的日子用心用爱去经营去雕琢修饰,相信也会有美丽的风景。更多的时候是我们慵懒,习惯安于现状,我们自卑,缺乏面对的勇气,我们牢骚抱怨,而没有任何实际行动。种种惯式致使我们不愿对原有的生活做出思考和改变。
生命是个名词,更是个动词,和“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一样,生命只有动起来才有生机活力,静止的生命只是僵尸一具,已死的灵魂还何谈意义?由一切生命个体构建的生活,道理也莫不如此吧:有心,有爱,生活是痛苦,生命更是修炼;用心,用爱,生活是毁灭,生命更是创造。所谓“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在这种境遇下绝不是什么贬义,唯有改变,才是不忘初心,才能迈开被心魔囚禁的双足,才有可能靠近诗意和远方。
暑假里,刚刚初一结业的小丫头每天乐此不疲地读她喜欢的英语,大汗淋漓却从不叫苦;培训班里,快要五十岁的顾老师也报了网上的英语课程,每天学得津津乐道;唐山税东中学的晓东老师,申请公众号坚持每天更文一篇,一年下来,精神成长突飞猛进,愣是在48岁的年纪活成了28岁的样子,由此生命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广州清澜山中学,生命以优美的姿态出发,追求更加优美和卓越。
原来,生命,生活,就是这样,只要选择出发,其实什么时候都不晚;原来,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只是很少的人坚持到了最后。
身边的老的,少的,都在生活面前显现出鲜活优美的生命状态,都在全力以赴,夹在中间的我,再想不通,再自怨自艾,就是矫情,就是无病呻吟令人生厌了。
肖培东老师说:每个人都有自己可以到达的远方,哪怕当初以最卑微的姿态出发。
也唯有出发,才有到达。
那就出发吧。
相信有心,有爱,用心,用爱,就有自己可以到达的远方!
加油!come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