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完三篇先生答友顾东桥的书信,信中友顾东桥,那颇为犀利的质问,先生对质疑一一详尽作答后,甚至还说“不容于不辨,吾子毋谓其论之太刻也”,不容我不辨论,您不要怪罪我的言辞尖刻,可见先生的博大胸怀和心的安定从容。
突然对先生的朋友顾东桥产生了好奇,何许人也?可以和先生两人彼此直言不讳。
百度后,顾鳞,先生友人,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号东桥,世称东桥先生。顾鳞工于文笔,被称为“金陵三俊”,亦是十大才子之一,被评价为”无论宦位显隆,声望之高和诗文的造诣都以顾璘为最。特别是历史上记载,他对明代政治家张居正科考的磨练,从而成就了一代明相,所以可得知,顾东桥也是一位有才华、有远谋、有见地、有胸怀气度之人!
今日有三段内容思量颇多。
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天理于事事物物也,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也,格物也。
先生这番话透彻解析了格物致知,端正大家思想,格物致知并不是朱熹所说,去致力于外物,从而遗失了内心,去片面追求博学多识,却缺乏最重要的心灵根基。先生称此为“玩物丧志”,想想的确如此。
所谓“致知格物”,只有将自己心中的良知推及到所有事物,事事念,时时念,则所有事物都有了天理。将自己心中良知推物,就是“致知”;所有事物都得其天理,就是“格物”。
辨即明矣,思既慎矣,问既审也,学既能矣,又从而不息其功焉,斯之谓笃行。
先生论述了学习的知行合一,学从一开始就包含了行。当学的过程中,带着疑问去“审问”、去“慎思”、去“明辨”,这些都是行,学习有了收获,再坚持不断下功夫,这就叫“笃行”,愿我们在学习中,都能做一个实实在在的笃行者!
心者,身之主也,而心之虚灵明觉,即所谓本然之良知也。其虚灵明觉之良知应感而动者,谓之意。有知而后有意,无知则无意矣。意之所用,必有其物,物即事也。
心,乃一身之主。心的虚灵明觉,就是固有的良知。良知顺应感受而触动,就叫意。有知才有意,无知则无意。意要作用,必定有相应之物,物就是事。所以先生强调的“穷理”,一定是包涵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些功夫。
对于顾东桥之“果能知古今,达事变而致用于天下国家之实乎?”的疑问,其实学习之初,我也有过类似疑问,能有什么用呢?
随着学习的深入,越发觉得,当用功修的心之本体明镜可鉴时,在有关乎自己的每一件事上,一定会有新的觉悟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