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孤独者》最大的感受就是有一种喘不过气来的痛苦,其实读鲁迅先生其他的小说很多时候也是这种莫名的压抑感,但是这篇小说尤其给我的感觉如此。我想一方面是因为我没有捋清楚小说的主干线,另一方面也确实是鲁迅先生小说本身具有的深刻的形而上的思考。
01形而上的哲学思考
在阅读这篇小说中,我总是试图去理清楚魏连殳的轨迹,总是不自觉地忽视了”我“的作用。为此,只能零星地理解到魏连殳的孤独、困窘和他对自己的报复。而在阅读完钱教授的分析之后,才恍然大悟,小说中”我“的作用可不只是拿来陪衬和叙述的。沉静下心来阅读,便会发现小说的主体就是由”我“与魏连殳的三次谈话构成。这其实就是这篇小说的特别之处,那么我们理解的方向自然而然就去思考三次谈话的内容以及他们的关系。这在我的思考当中是没有的,我只能因此去分析魏连殳本人的境遇和思想的转变,但又分析得不够清楚,这便是个人的阅读能力的限制。钱教授的分析一下子将思路打开,三次谈话其实是层层递进,由现实提高到形而上的层面。
先是从对孩子的看法谈起,讨论人的生存是有希望还是没希望,存在和希望到底在哪里。
接着是围绕孤独追问起孤独的生存状态到底是可以改变的,还是无可改变的宿命。
最后是围绕为什么活的问题。
而这些谈话的论题都是围绕人类共同的精神命题展开,同时也和魏连殳的境遇思想的转变有很大关系,最开始时魏连殳是”为自己而活“,为了某种追求、理想或信仰而或者,但是也因此,使得他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活下去。于是有了第二层面,为了他人而活,为母亲、朋友、孩子而活,这个层面是”活着“,为此才有魏连殳那么喜欢小孩、愿意忍受小孩的吵闹的描述。但是可悲的是,当他人那些”爱我的人“都不愿意我活下去的时候,活着就不仅对自己没有意义,对于他人也没有意义了,人的生存价值已经到了零度。最后,魏连殳仍觉得要活下去,这次直接转变为”为敌人而活“,”你们不是不愿意我活吗,那我就偏要活着,活给你看,就是要让你不舒服“,为此才有了魏连殳第三次谈话中的”我还得活几天“的言语。才有魏连殳转而背叛自己,躬行于自己先前所憎恶的,于是当年那些反对他的人都来巴结他,他便感到了复仇的快意,但也感到最大的悲哀。所以,这种以自我精神扭曲和毁灭为代价的,最后终究导致了魏连殳生命的死亡。
总而言之,其实这篇小说之所以让人读的痛苦是因为他在探讨人的存在这些本质的问题,本身就是哲学命题,同时这些哲学命题还需读者去解码小说叙述的内容。就算解码了,但答案也给不出,深邃的问题,能让人的思考变得更加有意义,但也会变得更加痛苦。
02个人的现实意义
分析到这,我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自己,我应该以怎样的状态存在,为谁而活着,我的价值和意义在哪里。如今快到而立之年,我还是没能达到我想要的精神状态。但我似乎总是为了自己而活,却又总是无法以一个更强的动力去活得更饱满和充实。显然,为自己而活似乎总无法真正地促动我。我需要一点外在的推动,那便是我的孩子。其实人不能单单只是为自己而活,因为往往会被自己本身存在的缺点而丧失掉努力活着的动力,还应该为他人而活,为那些自己需要保护的爱的人而活。当我放纵的时候,我是没有想到任何人的,只想到了眼前。可是放纵之后,我又有了愧疚。这让我对自己很不满,明明可以做得更好一点,为何要如此停滞甚至退后呢。转而再看鲁迅先生,像他们那样的文学家、思想家是绝不会太过放纵自己,他们总是能在自己想做好的领域中做到最好,他们的时间大多都用在了学习和思考上面。因此,我还需要这些我喜爱的文学家和思想家的陪伴,希望他们的精神之光能一直烛照我前行的路,鼓励我勇往直前,鼓励我在文学和思想之路上能够走得越来越好,从而也能辅助我在现实之路上能够走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