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
第1篇 阅读的层次
第1章 阅读的活力与艺术
1.用阅读来增进理解力
2.了解资讯不能增加自己的理解能力,过多或者过少的资讯都会阻碍我们的理解能力,理解是需要思考的
3.阅读是一件多少主动的事情,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
4.阅读是需要发送和接收方共同的事情,发送相当于一本书,接收方相当于阅读的人,并不代表一定会接收到
5.本书所说的真正的在阅读是指: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阅读一本书,提高自我的过程
6.阅读的意义:阅读增加资讯不增加理解力、理解更多的事情而不是记住更多的事情
7.想要被启发就需要区理解,搞清楚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发生,与其他事实有什么关联等等
8.初学者的无知在于为学,而学者的无知在于学后
9.辅助型自我发现学习和非辅助型自我发现学习都必须要进行自我思考,不同之处在于学习者使用的教材,一个是老师一个是没有老师
10.阅读也是一种发现,虽然是经过帮助,而不是未经帮助的一个过程(阅读是经过帮助的一种学习?)
11.如果追求的是一种解释,就必须去理解它
12.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第2章 阅读的层次
1.阅读的规则:努力越多,效果越好
2.当我们知道如何去读的时候,才可能读懂
3.种类和层次的不同
4.基础阅读:[这本书在说什么?]
5.基础阅读通常在小学完成,需要认出一个一个字,理解字和句子的意思
6.检视阅读:[这本书在谈什么?]
7.检视阅读强调时间,在规定短时间内看完一本书,又称略读,是系统化的略读。
8.检视阅读后学习到书的表象,知道书的类型。抓住一本书的重点,了解一本书
9.检视阅读的价值:不必要浪费时间去仔细读一本没必要研读的书
10.分析阅读:优质的阅读
11.检视阅读是在规定时间内最好最完整的阅读,分析阅读就是在无限的时间内最好最完整的阅读
12.分析阅读是一种专注的活动,追求理解,将一本书咀嚼和消化
13.主题阅读:又称比较阅读
14.主题阅读将读过的很多的书关联在一起,列举出相同之处,架构出一个可能在哪一本书里都没有提过的主题分析
第3章 阅读的第一个层次:基础阅读
1.美国1970年被称作是读书的年代
2.原因一:美国继续在推广全民教育,从美国草创时期就开始进行全民教育
3.原因二:阅读教育本身发生了变化,ABC教学法,发音法,视觉法,最后发音法得到了重视
ABC教学法:组合音节,如ab、ac、ad、ib
发音法:由发音来认字
视觉法:先看整个句子与其中的含义,然后学习单字,最后认识字母
4.原因三:基础阅读教学法的失败案例引起更多的注意,在美国,批判学校是一种传统,其中阅读教育受到最严厉的批评
5.儿童具备纯熟阅读能力的四个阶段
不常被注意的失败原因:过分强调阅读的准备阶段,过分注重教导孩子初步阅读的方法,意味着其他更高层次的阅读会被忽视
学前教育(从出生开始到六七岁) 第一个阶段 "阅读准备阶段" 准备工作:良好的视力、听力,起码的认知的智力,保持注意力等,避免三级跳 由老师来评估是否可以开始阅读
一年级 第二个阶段 阅读简单的读物 明白符号的意义
四年级 第三个阶段 特征快速建立字汇的能力
小学或初中毕业 第四个阶段 精炼与增进前面所学的技巧
6.四个阶段都属于阅读的第一个层次的阅读
7.作者对美国当前阅读情况的吐槽?????
第4章 阅读的第一个层次:检视阅读
1.从基础阅读进入检视阅读的要求:不用停下来检查许多生字的意思,不会被文法或者文章结构阻碍住,掌握主要句子和章节的意义
2.检视阅读有两种,有经验的阅读者已经学会同时运用两种步骤。
3.检视阅读一:有系统的略读或者粗读
4.因素:第一不知道自己想不想读这本书,第二阅读的时间有限
5.用快速浏览的方式阅读一本书,就像一个打谷的过程,从粗糠中过滤出真正营养的谷核
6.步骤或建议
(1)先看书名页,然后如果有序要先看序:对书的主题有概念
(2)研究目录页:对本书的基本架构做概括性的理解
(3)如果书中附有索引,也要检阅一下:
(4)读出版者的介绍:作者尽力会把书的主旨正确的摘要出来(足够的资讯去判断是否想要更仔细的读这本书)
(5)开始挑几个看来跟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来看:
(6)把书打开来,念上一两段,有时候连续读几页,但不要太多:不要忽视最后三页,作者会会梳理自己的观点
7.这是一种非常主动的阅读,在寻找一本书的主题或者思想的主线
8.检视阅读二:粗浅的阅读
9.面对一本难读的书,需要找对方向: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从头到尾先读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努力的去理解一些细微的重点的时候,会错过一些大原则(即使读完第一遍的了解只有50%或者更少,但你重读的时候,会增进你的理解)
10.阅读的速度:不同的目标不同的速度
11.逗留与倒退:将大拇指、食指和中指合并在一起,顺着字移动下去,强迫眼睛跟着手部的动作移动,逐渐可以增加手的动作,会集中注意力
12.理解的问题:本书想改进的就是阅读的理解力
13.检视阅读的摘要:第一阶段有系统的略读,第二阶段粗浅的阅读
第5章 如何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
1.在阅读的时候保持清醒,主要看你阅读目标是什么。
2.主动的阅读基础:一个读者要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
(1)整体来说这本书在讲什么?找出主题,作者如何发展这个主题
(2)作者细说了什么,怎么说的?找出主要的想法,声明和论点
(3)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4)这本书和你有什么关系?真的有必要去了解吗?
3.任何超越基础阅读的阅读层次,核心就在你努力的提出问题。
4.阅读书在于运用有效的自我提升技巧,在挫折中战胜沮丧
5.俗话说你必须读出言外之意,才会有更大的收获。
6.为什么在书上做笔记:第一让自己保持清醒,第二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第三写下感想有助于帮助自己记下作者的思想
7.做笔记的方法
(1)画底线
(2)在画地线处的栏外加画一道线
(3)在空白处做星号或其他符号
(4)在空白处做编号
(5)在空白处记下其他的页码
(6)将关键字或句子画出来
(7)在书页的空白处做笔记
8.在检视阅读中要回答的问题:第一这是一本什么书,第二整本书在谈论什么,第三作者是怎样的整体结构来表达他的理解
9.结构笔记:重点是全书的架构
10.概念笔记:概念即作者的观点
11.辨证笔记:
12.培养阅读的习惯:养成习惯,而且能够依照规则来运作
13.学习是一种复杂技巧的基本知识,一开始的复杂过程是不足为惧的,练习分开的步骤,将每个步骤做好,将所有的动作结合在一起,表现出整体的顺畅行动。
第2篇 阅读的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
第6章 一本书的分类
1.阅读规则同样适用于其他比较易于阅读的资料
2.分析阅读的第一个规则:规则一,你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读的是哪一类书,而且要越早知道越好。最好早在你开始阅读之前就先知道。
3.论说性的书:由一些观点、理论、假设、推断组成,作者表示了这些主张是有依据的,目的是传达知识
4.分析阅读的第一个规则适用于阅读非小说、论说性的书,先检视这本书。
5.从一本书的书名可以学到什么。会让书籍分类比较容易。
6.实用性 (知)VS理论性作品(行):超越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进而明白如果我们想做什么,应该怎么利用它。
7.理论性作品分类:历史、科学、哲学等。
8.一本理论的书强调的内容超乎你的日常、正常生活的经验,这就是科学的书,否则就是一本哲学的书。
9.不同的书使用不同的学习方式。
第7章 透视一本书
(分析阅读的第一阶段,或找出一本书在谈论些什么的四个规则)
1.分析阅读的第二个规则:使用一个单一的句子,或者最多几句话来叙述整本书的内容。
2.分析阅读的第三个规则:将书中重要篇章列举出来,说明他们如何按照顺序组成一个整体的结构。
3.第二个规则指导你注意一本书的整体性,第三个规则强调一本书的复杂性。
4.第三个规则的内容大纲排列:(1)作者将书分成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讲什么,第二部分讲什么,第三部分讲什么(2)第一部分又分成三个段落,第一个段落为x。第二个段落为x。第三个段落为x。(4)在第一部分的第一阶段有四个重点,第一个重点X,第二个重点X,第三个重点X。
5.完成第二个规则,第三个规则是绝对必要的。你可以描述全书的内容却无法说出没一点是什么。
6.分析阅读的第四个规则:找出作者要问的问题。或者想解决的问题。
分析阅读的第一阶段,找出一本书在谈什么的四个规则:(1)依照书本的种类与主题做分类(2)用最简短的句子说出整本书在谈什么(3)按照顺序与关系,列出全书的重要部分。将全书的纲要拟定出来之后,再将各个部分的纲要一一列出(4)找出作者在问的问题或作者想解决的问题
第8章 与作者找出共通的词义
1.分析阅读的第二个阶段:第一个规则:找出重要单字,透过它们和作者达成共识。(第一个步骤是处理语言的问题,第二个步骤是超越语言,处理语言背后的思想含义)
2.分析阅读的第一个步骤找出共同的词义,因为词义是可供沟通的知识的基本要素。
3.单字(文法) VS 词义(逻辑) 单字是固定的,词义要看具体情况会有不同的意思
4.找出关键字:把觉得有困扰的字圈出来,很有可能找出作者特有用法的字了,那些让你头痛的字
5.专门用语及特殊词汇:第一作者会公布那些特定的字,每一个知识领域都有独特的专门用语,第二作者与其他作者争执的某个用语就是重要的字
6.除非努力的去注意文字,找出它们传递的意思,否则方法毫无用处,对不理解的字,至少要做个记号。
7.找出字义:一这个字眼只有单一的含义,二会使用两三种意义
8.找出字义的方法:首先判断这个字是有一个还是多种意义,如果有多重意义,要看意义之间的关系如何,最后要注意字在这些地方出现时使用的是哪一种意义,看上下文是否有任何线索,来推敲那个字的意义
9.一个就位字就代表一个词义
10.其次同义字的问题,会使用意义相同的不同的字来代替文中重要的字眼,避免同一个字多次使用会别扭和无趣
11.最后一点就是片语(简短的话,一堆文字的组合),为了作者能充分的理解他的意思,用比较细致的片语来取代单字
12.找出重要的关键字,确定每个字不同的意义转换,并与作者找出共同的词义,对一本书的理解力会大大增加
第9章 判断作者的主旨
1.商人是在找出提案是什么后,才会达成共识,读者却要先和作者达成共识,才能明白作者的主旨是什么,以及他所声明的是什么判断
2.作责的主旨如果没有理论的支持,就只是在抒发个人的想法,为什么他认为我们该被说服,以接受这样的观点。
3.第一阶段的目的是掌握结构大纲。第二阶段的目的是在诠释作者的意图。
4.第一和第二阶段,掌握大纲与诠释意图,在主旨与论述的层次中相互交集,将一本书的各个部分细分出来,就可以找到主旨与论述,然后仔细分析由哪些主旨甚至词义构成,等着两部分完成,就可以说是真的了解一本书了。
5.句子与主旨:并不是没一个叙述句都在表达一个主旨,第一字都有歧义,可以用在不同的句子中,第二所有的句子表达不一定只有一个主旨。
6.第六个规则:将一本书中最重要的句子圈出来,找出其中的主旨。
7.第七个规则:从相关文句的关联中,设法架构出一本书的基本论述。
8.找出关键句:从读者的观点来看,重要的句子就是需要花一点努力来诠释的句子。从作者的观点来看,最重要的句子就是在整个论述中,阐释作者判断的句子。作者沟通的核心是他所下的肯定与否定的判断,以及他为什么会那么做的理由。关键句作者有时会凸显出来,其次就是找到组成关键句的文字,最后主旨在一本书最主要的论述中。
9.找出主旨:“用自己的话来说”测试懂不懂一个句子的最佳方法,理论上你能有完全不同的用于说出同样的意义而不是只会重复他的话。另一个测试看看你是否了解句子中的主旨,举出一个自己所经历过的主旨所形容的经验。注意“口语主义”,可以说是一种使用文字,没有体会其中思想传达,或没有注意其中意指的经验的坏习惯。从未超越文字本身,只能记忆与背诵所读的东西。
10.找出论述:(第七规则的逻辑单位:论述)任何一本书中有很多段落根本没有任何论述。第七规则的另一个公式--如果可以找出书中说明重要论点的段落,但是如果这个论述并没有这样表达出来,就要去架构出来,要从句子这一段或者那一段中挑选句子出来,然后整理出前后顺序的主旨,以及其组成的论述。【首先论述都包含了一些声明,其次要区别出两种论述的不同之处--归纳法和演绎法,最后找出作者认为哪些是假设,哪些是能证实的或有根据的以及哪些是不需要证实的自知之明】有些所谓的“废话重说”确实能增进我们的知识。
11.第八个规则:找出作者的解答。
12.第二阶段的基本问题:这本书的详细内容是什么?如何叙述的?
分析阅读的第二个阶段,或找出一本书到底在说什么的规则:(5)诠释作者使用的关键字,与作者达成共识(6)从最重要的句子中抓出作者的重要主旨(7)找出作者的论述,重新架构这些论述的前因后果,一明白作者的主张(8)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是未解决的。在未解决的问题中,确定那些是作者认为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
第10章 公正的评断一本书
1.作者和读者之间最重要的是遵守思维的礼节。善意的对话最大的益处就是能学到什么。
2.主动的阅读不会为了已经了解一本书在说些什么而停顿下来,必须能评论,提出批评,才算真正完成了这件事。
3.作者和读者之间存在一定的水准,受教是一种极为主动的美德,受教必须先能听懂老师的话,除非完全了解这本书,否则不应该盲目的去评论作者。
4.修辞(修辞(figure of speech;rhetoric ),即文辞或修饰文辞。 "修"是修饰的意思,"辞"的本来意思是辩论的言词,后引申为一切的言词。 修辞本义就是修饰言论,也就是可以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在作者而言就是要知道如何更好的说服对方,在读者的立场,修辞的技巧就是知道当别人想要说服我们时,我们如何让反应。修辞有利于更好地沟通。
5.在精雕细琢的写作或阅读之中,文法、逻辑和修辞这三种艺术是如何协调与掌控的。在分析阅读的前两个阶段的技巧中需要精通文法与逻辑,在第三个阶段的技巧中,就要靠修辞的艺术。
6.第九个规则:在你说出“我同意”、“我不同意”或“我暂缓评论”之前,你一定要肯定的说“我了解”。
7.第十个规则:当你不同意作者的观点时,要理性的表达自己的意见,不要无理的辩驳或争论。
8.大多数的人会以赢得辩论为目标,但要学习的是真理,赢只在于增进知识,而不是将对方打败。
9.知识的不相当永远可以用教导来解决。当准备好改变自己的想法时,才能改变别人的想法。在争论之中,一个人绝不能忘了这是教导别人,也是教导自己的一个机会。就真正的知识和个人的意见做出区别。
10.第十一个规则:尊重知识和个人观点的不同,在做任何评断之前,都要找出理论基础。
11.我们所拥有的知识都是随时可以更正的。
12.摘要说明这一张所讨论的三个规则:第一,要求读者先完整的了解一本书,不要着急开始评论。第二,恳请作者不要争强好辩或盲目反对。第三将知识上的不同意见看作是大体上可以解决的问题,就是要求读者要为自己不同的意见找出理论基础,这样才会被解释清楚。
第11章 赞同或反对作者
1.一个读者说他读懂了或没读懂,其他情况就是“我没懂”是一个评论。
2.作者与读者争辩,并希望读者也能提出辩论,当读者不只是盲目的跟从作者的论点,还能跟作者的论点针锋相对时,他最后才能提出同意或反对的有意义的评论。
3.当你透过一本书的诠释理解,与作者达成共识之后,才可以决定同意他的观点或不同意他的观点。
4.做到理想化的辩论必须满足以下三种条件:第一点避免情绪化,要有理性;第二要把自己的前提或假设提出来,作者请你接受某个前提假设,你就不该因为也可以接受相反的前提假设而不听他的请求;第三派别之争要避免盲点,用同理心去阅读一本书。
5.读者能与作者进行对话并回应他的话,在读者说出”我了解,但我不同意“后可以用以下概念来向作者说明:
第一你的知识不足,就是在说他缺少某些与他想要解决的问题相关的知识,人缺乏的知识都是后人发掘出来的,哲学领域中可能相反。
第二你的知识有错误,就是再说他的理念不正确,除非这样的缺点会影响到作者的结论,否则没必要指出来,无伤大雅。要做出这个结论,你必须要能说明事实,或能采取比作者更有可能性的相反的立场来支持你的论点。
第三你不合逻辑-----你的推论无法令人信服,就是说他的推论荒缪,荒缪有两种形态,一是缺乏连贯,二是前后矛盾。 这一点很难证明,好的一本书,很少在推论上出明显错误。
第四你的分析不够完整,就是说他并没有解决他一开始提出来的所有问题。站在读者的立场,暂缓评论一本书就是表示作者并没有完整解决他提出的问题。批评一本书的最后阶段就是检视作者论述的完整性。
6.第七章结尾回答第一个基本问题,第九章结尾回答第二个基本问题,第十章、第十一章回答第三个和第四个基本问题。在学习的任何一个阶段都要问自己一个问题:“这究竟有没有意义?”
7.分析阅读的规则是一个理想化的阅读,没有多少人用过这样的方法来阅读一本书,而使用过这些方法的人,可能也没办法用这样的规则来阅读许多本书。(????????????????????????????????????????????????????????)
8.精通自己所阅读的书,程度就可以与作者相匹敌,就有权被称作权威人士。
一、分析阅读的第一个阶段:找出一本书在谈论什么的规则(1)依照书的种类与主题分类(2)使用简短的文字说明整体书在谈论什么(3)将主要的部分按顺序与关联性列举出来。将全书的大纲列举出来,并将各个部分的大纲也列举出来。(4)确定读者想要解决的问题二、分析阅读的第二个阶段:诠释一本书的内容规则(5)诠释作者的关键字,与他达成共识(6)由最重要的句子中,抓住作者的重要主旨(7)知道作者的论述是什么,从内容中找出相关句子,在重新架构出来(8)确定作者已经解决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是没解决的。在判断哪些是作者是的他没解决的问题三、分析阅读的第三个规则:像沟通知识一样地评论一本书的规则 A 智慧礼节的一般规则(9)除非你已经完成大纲结构,也能诠释整本书了,否则不要轻易批评。(在说出:“我读懂了!”之前,不要说你同意、不同意或暂缓评论。)(10)不要争强好胜,非争到底不可。(11)在说出评论之前,你要能证明自己区别得出真正的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 B 批评观点的标准(12)证明作者的知识不足(13)证明作者的知识错误(14)证明作者不合逻辑(15)证明作者的分析与理由是不完整的注意:关于最后四点,前三点是表示不同意见的准则,如果你无法提出相关的佐证,就必须同意作者的说法,或至少一部分说法。你只能因为最后一点理由,对这本书暂缓评论。
第12章 辅助阅读
1.内在阅读:指阅读书籍本身,与所有其他书籍都是不相关的,外在阅读指我们借助其他一些书籍来阅读一本书。
2.现在才提出外在阅读时因为:在理解与批评一本书的过程中,内在和外在的阅读通常会混在一起。
3.外在的辅助来源分成四个部分:第一相关经验;第二其他书籍;第三导论与摘要;第四工具书。
4.一般经验指共通的经验,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才叫做一般经验,多与阅读小说、哲学方面的书籍有关。特殊经验需要主动找,少为人知很特殊的经验,多与科学性作品有关。
5.外在辅助阅读书的主要功效在于延展与一本书相关的内容脉络,依照写作的时间顺序来阅读外在辅助阅读。
6.第三个还包括导读和摘要-----尽量少用.第一一本书的导读不一定都是对的,第二写对了也不能保证完整。
7.内在阅读的规则时在阅读一本书之前要先看作者的序与前言;外在阅读的规则时除非你看完了一本书,否则不要看某个人的导读。要运用导读之前必须先尽力看完一本书。
8.在你阅读全书之前,就看了他的导读手册,你就隶属于他了。如果养成依赖导读的习惯,当没有导读的时候就会不知所措。
9.外在阅读的规则也适用于摘录或情节摘要之类的作品:第一如果你已经读完一本书,这有助于唤醒你的记忆,第二在主题阅读时,摘要的作用很大,可以因此知道某些特定议题是否与你的主题密切相关。
10.如果运用工具书要具备一下四点:第一有想法,自己想知道什么;第二知道在哪里能找到要找的答案;第三知道这本书是怎么组织的;第四你必须知道你想要找的是什么,在哪一类工具书中能找到这样的东西。
11.运用字典,当你遇上一个专业术语,或完全不认识的字是,才需要使用上。与作者主旨有很大关联,才可以查证一下。
12.从四个方面看待文字:第一文字是物质的----可以写成字,也可以说出声音;第二文字是语言的一部分,在一个复杂的句子或结构中,扮演文法上的角色;第三文字是符号----这些符号是有意义的,不知一种意义,具有多种意义;第四文字是约定俗成的----人类创作的符号。
13.从字典在可以找出一个字的拼法和读法,百科全书是查出时间、地点等简单的事实。
14.以字母编排的百科全书,知识之间的关联变得模糊,以主题来编排的百科全书,虽然能看清其中的相关性,但其中许多事实是一般人不会经常用到的。最好的百科全书应该以主题和字母共同编排,按字母来排序,但其中又包含某个主题的关键和大纲----基本上是一个目录。
14.使用百科全书读者必须依赖编者的帮忙与建议,按照引言来阅读。百科全书在记载的都是事实,但对事实的说明不尽相同,如果对某个主题感兴趣,需要阅读一种以上的百科全书。
15.百科全书的事实:第一事实是一种说法-----说明事实会用一组文字来表达;第二事实是一种“真实”的说法---事实不是观点;第三事实是真相的反映---事实可能是一个资讯也可能是不受怀疑的推论;第四事实是某种程度上的约定俗成----我们说事实会改变,因为某个时代的事实,到另一个时代却有可能不是事实了。事实在某种程度上也受文化的影响。
16.百科全书的两个明显的缺失;第一不记载论点,除非论点被广泛接受了,因此缺少说理的写法;第二不包含诗与想象的文学作品。
(个人见解,欢迎大家观看,有不足之处,敬请指导!!! 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买这本书来观看,互相交流,侵删!!!方便的朋友点赞支持一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