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忆旧

图片发自简书App

        初夏的微风拂过绿浪般的麦田,草木葳蕤,布谷啼鸣,一场微雨催生了含苞的喇叭花,田野中充盈着丰收的味道,端午节款款向我们走来。

      北方的农村贫瘠而落后,吃饱穿暖就有诗和远方。尽管如此,他们仍然以仪式感表达内心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从而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当晨曦劈开夜的黑暗,东方欲晓,雄鸡啼鸣,大地从沉睡中苏醒,狗吠深巷,鸡鸣树颠,甜胚的浓浓酒味唤醒迷迷糊糊的我们,关于端午的荼蘼节事便拉开序幕。“民以食为天”,小农经济,缺衣短食,只有那些摆放在案板上的美食,才足以让这个节日厚重踏实而活色生香。这边是经过两天精心侍弄,焖煮发酵的甜胚粉面含春,那边是妈妈揉搓擀制的荞粉低眉顺眼,锅里头,香气扑鼻的顾圈儿热气腾腾,白雾散尽,松软诱人躺在盘子里,只待你收起口水大快朵颐。端午节的记忆,和屈原无关,和《离骚》无关,只和抽穗的麦苗,胳膊上的手款,桌上的美味,母亲的忙碌有关。

图片发自简书App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艾蒿气如薰。北方少艾草,于是,人们便用柳枝代替艾蒿。天刚麻麻亮,人们三三两两去河边釆折柳条,待到晨曦微露,家家户户的门上便插上了密密匝匝的柳枝。淳朴厚道的乡亲们,并不了解其中的深意,只知道这一天,门口有柳枝,心里就会舒坦,踏实。端午插艾草,悬艾人,戴艾虎,饮艾酒,食艾糕,熏艾叶本是避邪驱瘴,而追本溯源,老家的插柳枝,我想更多的是不是表达了一种善良的愿望,希望能够留住怀石的屈原?因为“柳”“留”同音,古人往往择其音而用之,于是“折柳相送”便成了一种习俗。也难怪弘一法师李叔同在《送别》词中有“晚风拂柳笛声残”的文句。

      端午节,与其说我怀念的是节日,更不如说追忆一种童趣。那一天,只要小胳膊小腿上能绑上花花绿绿的花绳绳,便心生欢喜,再也不用担心炎炎夏日被出没的毒蛇咬伤。虽然是万分小心,可是不过几日,花手款终究经不住风吹雨淋,一个个失去了端午那天的光彩,变成脏不拉几没有颜色的细绳,即使如此,还是不舍得取下来,好像它承载了我们的某种念想,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寄托。

        曾经在讲读琦君的散文《泪珠与珍珠》时,讲到过这样的句子:杜甫有诗云,莫自使泪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总无情。人生必于忧患备尝之余,才能体会杜老“眼枯见骨”的哀痛。二十多岁时,对此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实在难以理解“眼枯见骨”的深味。近二十年漂泊在外,我已走的太远,可没有一条路是我想要的终点。“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方可理解杜老诗中的深重的悲凉。长期居住在高楼大厦,纵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邻里邻居,见了面永远都是招牌式的冷漠与僵直,略微热情地打招呼也让他们充满了狐疑和戒备。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思归的日子,没有言语,不想向明天的渡口张望,忧伤浑然天地,裹挟我的思想。回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只言相思不说痛,许你岁月无恙,不诉离殇。

                  2018.端午

图片发自简书App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又到端午,早在二周前,大街上各店铺前都已经陆续开始摆粽子出来,多数是咸粽。这几天,吃了二次粽子当早餐,咸粽子也挺好...
    岛屿书阅读 2,994评论 0 0
  • 今年端午老人都没在身边,但小时候他们给我的端午记忆依然很清晰。 那时每逢端午妈妈总会烙千层饼,煮荷包...
    晴光绿蘋阅读 1,378评论 0 0
  • ​ 9 这是姐姐的婚礼现场。十月初的南方天空依旧晴朗,蔚蓝得十分应景。 临近嫁娘出门的吉时,楼下是鞭炮齐鸣的热闹,...
    MissMatcha阅读 1,733评论 2 2
  • 小康家庭 没有金钱压力 希望刚毕业的我不要过度关注金钱 不关注投资 不考虑微商 用有限的时间做自我投资 画画 英语...
    角落蜷缩阅读 1,391评论 0 0
  • 文章摘自 许添盛医师演講癌症不是肉體疾病,癌症是一個人的內在心靈能量想要突破受到阻礙,是無可奈何。癌症是代表心靈能...
    禪心園文創設計工作室阅读 2,905评论 0 1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