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
这首小诗千古传诵他的艺术魅力,到底来源于何处呢?这个问题我们永远无法做出完全清晰的回答。但至少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在醒觉过程的精微表现出创造了一个独立而又有意味的精神境界。
作者不是一个生理学家或心理学家,我们也不能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意义上说明这首诗的艺术魅力,但要创造出一个独立而又有意味的精神境界,就不能不在微妙精细的心理过程中进行自己的艺术创造。人在前一天的活动中,大脑神经感到疲劳,逐渐的增强了自我意志的力量。睡眠是人通过中断自我与外部世界的交流,把内部世界封闭起来的方式实现自我调适的生理的和心理的过程。视觉是人可以自由操纵的感觉器官,人通过停止视觉器官的感受能力的方式,开始把自我封闭起来,然后是听觉器官的弱化,从而把自我与外部世界隔离开来,使外部世界的信息无法进入自我的心灵之中。内部世界在没有外界的刺激的情况下,理性思维中断,主观想象的能力在短时的活跃之下也松懈了下来。储存在记忆中的外部世界的印象和表现也沉寂下来,人的意识开始进入有类于真空的状态。
但当经过充分的睡眠,人的心理的和生理的能力重新得到恢复,人的意识能力也开始苏醒过来,这个苏醒的过程也是从感觉器官的感觉职能的恢复开始的,听觉器官是最先与外在世界重新建立起联系的感觉器官。视觉是由人自我所控制的,他的能力与恢复与实际视觉作用的发挥,可以是非共时性的,在这时是外在感觉触动人的意识的阶段,而不是意识左右感觉器官的阶段,但是在感官感觉触醒了人的意识之后,人的意识就开始了自己的独立活动。这种独立活动,最简单的形式是最新记忆中的视听印象的浮现,这种印象的浮现引起了一系列与之相联系的大量印象的同时呈现,并以其新的形式组合再生为新的心灵中的整体图像,从而具有了想象的能力,想象中的整体是圆融的,但这个圆润的整体同时呈现为各种复杂的事物。当这些事物在整体中呈现出来,他们各自与人的关系的差异也就产生了。
二、创造了一个与人的心灵世界相呼应的自然世界。
在这首诗里起关键性作用的是诗人的主观世界,正因为沉睡消除了诗人的肉体的和精神的疲劳,净化了诗人的心灵,周围的世界才以格外清新和明朗的色彩出现在诗人的意识里。也就是说,外部的世界在这首诗里,实际上只是诗人心灵世界的一象征,一个被创造的世界,而不是现实世界的刻板的描写。
从这个意义上思考“夜来风雨声”一句,我们就会感到诗人在表现上的匠心独运。早晨是清新的,舒朗的,春天的早晨就更是清新舒朗的,最清新舒朗的则要数晚间刮了一夜春风、下了一夜春雨、拂晓前已经雨过天晴的春天的早晨了。这不也就是诗人这时的心灵世界的状况吗?一夜酣睡,过往的一切烦恼、一切忧虑、一切心灵的重负,全都在昏睡时忘却了,他们在乍醒之时都还没有浮上自己的心头,恰恰是在这样一个睡与醒的间隙里,人在精神上却是一片绿洲,正像在黑夜与白昼的交界处的早晨,却成了大自然最美的一瞬一样。
三、复杂的简单哲理的意蕴。
没有“夜来风雨声”这句,你怎样把这个春天的早晨的艺术画面推到最美、最高的境界?没有这样一个境界,你怎能把这时诗人的心灵状态的澄澈清明充分的象征出来?但一旦有了“夜来风雨声”,你怎么能不想到花会在风雨中飘落?而在这时,这个圆满的世界已经显得并不是圆满了,你的澄清清明的心灵,也就并不完全纯净透明了。你开始在有距离审美观照中表现出无法始终保持这种距离的意向,一丝不可见的同情出现在你对落花的状态中,因而你的完全平静的心境渐渐流露出一缕青烟一样的惆怅之感,但是这切又都在若有若无之中,因为整个美丽的场景仍然呈现在你的眼前。酣眠乍醒时的良好心境依然是你的总体心境,由此体验“花落知多少”一句你就知道它的具体作用是极难用一种方式予以确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