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一种艰难是从舍弃务必熟悉的生活,重新开始,初次看便被清单人生这本书的文案深深的打动。
对于处女座和强迫症的很多人来说,也许便条和清单是一天的开始,否则会觉得人生有点恍恍惚惚的,好像保持不了平衡,天花板也可以变成木地板踩在脚下,时间在清单中分成一节又一节的火车,按照预定的轨道,从起点到终点,仿佛一切都在预料之内,这种感觉真好,能让我们这类人产生错觉,我们驾驭了生活本身,尽管我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女主布里特玛丽就是这样一个老女人,印象中该成为女主角的老女人一定是经过岁月洗涤的,时间沉淀有智慧又优雅的女人,玛丽特却朴素的像个毫无勾勒花纹的土胚,唯一让她觉得自己与众不同的,大概就是她总是在在意刀叉的摆放位置和咖啡的杯垫,洗的干干净净的衬衫放在应该放的位置上,用小苏打去清洁她觉得任何应该清洁的东西,或者这样的生活可以一直到老到死吧,如果不是闻到丈夫衬衣上有别的女人的香水味;
日子不能再一成不变了,玛丽知道她已经尽力了,筋疲力尽下选择逃离,来到了一个颓废毫无生气的小镇博格。
年轻的时候,自己也不是不想工作,早些的时候丈夫说一切还不稳定,家里需要你,再晚些的时候的孩子们需要人照顾,再再晚些的时候因为一个比她更需要工作的女人,那是一个偶然,可能也并非偶然,玛丽大概在最后一次尝试的时候只是象征式的吧,她慢慢的接受了这样的自己,也许为家庭贡献全部的自己,可以在丈夫肯特和德国人的生意披荆斩棘,一帆风顺时找到一丝丝安慰。
离开家庭,来到博格的自己,已经没有人生重新开始的机会了,玛丽一定是这样想的,所以她常常也会想假如当初自己不是做出这种选择,附庸在别人的人生之上,这样的自己是否丝毫不像在自己眼中还有一点点光芒。
生活会有很多出乎意料的打击。
有一种打击是;巨大的期待落空。
我们等不到彼此养一只猫,我再沙发上漫无目的,看外面的雨下的淋淋漓漓,一条分手短讯将一切撕的粉碎;
或是明明上一秒亲爱的昵称喊着,下一秒却在转角见到他搂着别的女孩的背景,然后他最后温柔的告诉你,他只是不忍心伤害你所以才瞒着你;
还是你紧张的输入学号,映入眼帘的那个考研成绩,让自己不尴不尬的在复试线上下徘徊,你其实明白你没有多少机会,逆袭这种事如果真的那么普遍,也不必为人津津乐道了。
而另外种打击大概就是布里特玛丽式的打击,迫不得已脱离熟悉的生活,一切重新开始。
有时候看这本书,会在评论中看到一些读书感悟,讲述自己如果鼓起勇气主动放弃原来的熟悉生活而去追求内心所想,不,其实他们可能误会了,这本书从里不鼓励我们放弃什么舒适的区域,去追求成长,或者自我,
他很简单,他只是想在很多人面对无所适从的突变的时候,能够自己安慰自己,自己陪伴自己,去度过那些难过的时候,一天两天三天,就这样一天天你也就习惯了。
在博格,只有三周的工作时间,玛丽成为娱乐中心的管理员,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有坐在轮椅上行为放荡不羁却热情异常的的杂货店兼披萨店的老板娘,对她的第一印象大概就是动不动就把小杂种挂在嘴上,还问玛丽吃不吃洒了伏加特的披萨,着实把玛丽给吓到了,失去父母,相依为命,自卑却性格执拗叛逆的的微卡以及奥尔马,对她产生暧昧情愫的斯文,最后莫名成为了一群野孩子的足球教练,与性格怪异且暴躁的的前足球教练的女儿“银行”一同努力,带领博格的小屁孩们参加了一场足球比赛,即使最后的结果是1:14输了比赛,可是却是那样的酣畅淋漓,甚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激活了小镇的活力,改变了那种暮气沉沉的压抑。
在博格的这段经历不是一段插曲,过后余音缭绕回味无穷,而是一个道突然摆在玛丽面前关于生活的难题,总结为一句话,大概就是:人到了一定的年龄,人生所有的疑问都可以浓缩成为有个问题:应该如何生活?这是一道看起来没有答案的问题,关乎人,关乎时间,在不同的变量中呈现丰富多彩的变化的答案。
故事中的最后,玛丽闭上了眼睛,学会从容的细数自己的心跳,想起自己的一辈子做过的选择中,都是为了别人,这一次,也是第一次人生的选择权在自己手中,如果非说人生还有什么梦想的话,那应该是巴黎,就像微卡那个小女孩把足球当成所有一样,对于玛丽来说巴黎是她的足球梦,上一次她说她年龄太大了,所以不去巴黎了,小女孩反问巴黎年纪多大,或许是那一刻开始,玛丽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内心,去巴黎是一条未知的路,但是未知本身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可怕,可怕的是为自己找的很多不痛不痒的理由。
你要问我这本书告诉了我们什么,我曾经以为是勇气,是梦想,是适应变化,是希望,不,都不是,这些元素只是在阅读书本的过程中昙花一现的东西,真正带给我感动的是被岁月洗涮剥夺,被人生的条条框框人情世故拘束,被爱情亲情拘谨一生,生命的末端,听见自己,听见内心被禁锢已经甚至以为死去的真实的声音,无论最后的选择是什么,都已经不重要了。
��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