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件事已过去一段时间,不过参加小组练习时,伙伴们已经是第三次听到我表达了。我也知道是第三次,第一次表达时事情发生不久,我心里主要是很无奈;第二次表达时,John老师和我进行大约15分钟的角色扮演,我看到自己满满的委屈;第三次我是案主,所有伙伴都在支持我,理解我,陪伴我,我更清晰自己的想法,找到各种行为背后真正的需要。
当用20多分钟把事情详细地讲完并澄清后,伙伴们描述想到的场景,听到第一位伙伴的表达,我就特别高兴。她描述的画面有80%和实际一致,下雨天,拉着行李,往高铁站去。其他伙伴用到比喻,也是惟妙惟肖。
伙伴们再次问问题时,我每次都回答的很快,快到没有和自己的感受身体做任何连结就直接脱口而出。在后面的反馈中才意识到,在回答问题时候我经常在重复已经做了什么。为什么呢?因为之前做的总感觉没有被他人看见,我渴望让别人看到我的价值和意义。虽然感受不敏感,不过在听到“对归属感的渴望”时,我感觉到自己最为触动,心里一酸。在大家的引导下,我看到除了需要尊重、支持,更需要和谐、友善、合作、关系的稳定性。
聊着聊着我看到自己最终想要达到的理想目标,并知道第一步是真的先让自己放下。然后在合适的契机,邀请相关的伙伴产生更多的连结。
我还学到一点,用图示化展示人物关系,非常清晰明了。
被倾听、被看见、被理解、被支持,真的很幸福!在伙伴的陪伴、启发、见证下,找寻内部支持系统的力量和信心,清晰看到历程,发现真正的需要。以及,之后可以多增加一点跟自己内在身体的连结。
没有无缘无故的“唠叨”,做了什么被不断提及,是因为之前没有被看见。反馈中还听出来了伙伴们觉得我不屈服,百折不挠,不断尝试,积极沟通,主动尝试解决问题。9月20日晚上的体验真的很深刻,真心感谢伙伴们的陪伴和见证。如果有一天此事再被提及,可能是把它拿来当做案例供大家研讨学习,或者是几方圆满会谈。
我究竟是刷新了什么认知呢?100个人中,哪怕已经90个人觉得我善良、和蔼可亲、会沟通,仍然要允许有人觉得我无法沟通。
【反刍”一词最早出自古代对动物(如牛)消化习性的描述。在现代汉语中,“反刍”可以并且经常被用来形容人反复思考、回味、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