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开头
放眼望去国内的教学模式,不论是传统的校园还是互联网+的在线教育,所采用的方式依旧是最原始的教授式即我来听课,完成既定的练习获取相应的认证。在我看来这样的方式最大的好处是能制定相对统一公平的评判标准,话说我们真的需要凡事都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吗?
最近读书越来越能理解一个词“知行合一”,很多书籍尤其是技术工具类或者专业类书籍,如果不是在问题驱动情况下去查找寻求解决方案,单纯的是在一味的读书学习,或许很快就会把之前看过学过的知识忘记。而生活中基于问题驱动的阅读,获得的知识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记忆。
装个逼
《明朝那些事儿》中阳明先生王守仁从“格物致知”到参悟“知行合一”。虽经历诸多坎坷波折,终成就万世盛名,创立著名的阳明文化心学,核心思想就是知行合一。
何为知行合一?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在我看来就是要学完会用。映射到现在的教学方式中,我们更多的是停留在“知”的阶段,当然即使是现在的教授式也不乏卓越优秀的人才可以做到“行”。所以,我心目中未来的教育模式也更多的是践行“知行合一”的思想。
谈谈为什么想到扯这个问题
个人方面:
楼主最近在找实习,作死的选了“互联网产品经理”职位。当然不是因为苏杰的那句“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总之,面试之后都无果,反思自己更多的问题还是出在自己的身上,过多的眼高手低,说的太多做的太少。所以最近也在一直看书学习点真正实用的东西。看书中,发现自己关于技术学习很多时候放弃的原因是没有真正合适的项目练手,很难有成就感让学习兴趣延续。周边的同学:
身边很多同学抱怨最多的是没有实习机会,其实仔细想来实习机会带给我们的就是好的合适的项目实战,好的导师制度,真实复杂的公司业务场景等。如果我们可以再校园中将半年的上课考试改为真实场景项目的实战,对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也将是巨大的。
甚至是相关的科研方向,利用最前沿的科研问题作为项目,将要学习的利用的学科知识糅合在项目中,同学在解决问题时可以主动的去学习相关的学科知识。未来教育发展
个人很看好在线教育的发展,所以对相关的信息比较关注,也做过一定的调研。之前看到春雨医疗CEO张锐的《移动医疗的变革和传承》的演讲,其中一个名词叫“智力半径”——每个医生能够服务的患者的数量。在中国乃至世界无论是医疗资源还是教育资源都是极度紧缺且不平衡。现在移动医疗除了利用互联网技术扩大了每个医生的“智力半径”,也通过现在火热的机器学习和AI来尽可能的增加医疗资源。
而现在的在线教育各大机构的模式仅仅停留在扩大教师的“智力半径”,缓解了教育资源不平衡的现象。将线下的教育资源搬运到了网上,但是从教育模式上没有任何的创新。
这一点我个人还是比较失望的,虽然可以理解现在更多的是在做教育资源的积累。
谈谈我心目中未来的教育模式
以上扯了这么多,下面进入正题:
我心目中未来的教育模式应该是:问题驱动型而非教授型
理想的模式:
- 设立10个左右的项目任务目标(如学习Python爬虫,爬取某某商城网站的商品数据信息,并进行归类分析出每一品类的热销商品)
- 完成时间两个月到半年;
- 每组成员10人左右,建立兴趣小组相互讨论学习;
- 每个课题配备2个负责老师;
- 给出可能用到的学习资源(课本,网络教程等),初级的问题解决思路;
- 每周定期老师组织大家汇报讨论,解决大家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让大家主动查找相关学习资料主动学习。
- 成圆满完成该版块的任务,将获得相应的证书或证明。
希望在线教育机构可以抛弃现在单纯的职业技术学院风格的教程式教学,大胆开辟新的问题驱动型课程或者众人参与的众包项目。将现有的资源打包,仅仅作为大家解决问题时需要学习知识的途径。
总结
互联网+的大风虽然不那么明显了,但是互联网对于各个行业的改变和推动是有目共睹的。在线教育未来肯定有很到的发展空间,但是作为学习互联网技术的新一代青年为什么不能用互联网技术做更多的有用的事情。对于中国教育问题的讨论和改革已经提了很多年了,从我高中时代到现在研究生即将毕业。
线下的教育太重,做改革会遇到很多的困难阻力。如今的在线教育为何不能大刀阔斧的做一些改革?而不是简单的资源搬运、互联网免费模式这些简单的加成。否则未来的在线教育只是一个线下的复制版,又有什么意义呢?
以上的个人观点都是基于个人专业以及个人的经历所提出的个人见解,如果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希望大家批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