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主要做了两件事,其一是在做维持纪律的事情;其二是在和过于吵闹的孩子谈心。
维持纪律
我只做了这样一件事,在大家还不能安静地时候,我让孩子们做了一个不用回应我的选择:告诉孩子们,你们在教室里的的样子就是你们在家里的样子,也就是你们未来的样子。
我们一起来看看:今天你们里班谁的自律性最强,谁能在独处的时候做的最好!
效果确实不错,我也发现很多的孩子能够认同我的方式,并很快进入学习的状态,但总是有那么几个小孩,前后左右找其他同学说话,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仍然不喜欢用“别吵了”去呵斥他们,因为我不喜欢做着本末倒置的事情,我想知道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
谈心
说服了仨宝宝:情况过于复杂,请听我慢慢道来:
第一个宝宝:妈妈在家里全程陪同,做作业陪着,吃饭陪着,做游戏也陪着,在孩子的时间里从未缺席,孩子本身缺乏自主时间,更不能说是学会独处。
我告诉他:我们要能够学会独处,你可以尝试回去告诉妈妈,“我需要自己的时间,等我做完作业,您帮我看看!有问题我再问您,可否?”但是,老师现在不得不告诉你:我们的所作所为不能让身边人感到难受,因为坐在教室里的都是同学,他们需要学习,你也需要成长!如果因为你的吵闹让别人难以安心学习,是不是我们做的很不好呀!
第二个孩子:家庭相当富裕,资源丰富,家中有3个来自外国的管家兼保镖,老人、父母亲,均忙于自己的工作或事情,孩子说:我和说着外语的保镖难以沟通,他们不明白我说的,我也懒得给他们再说了,但他们还要全程陪伴!
“ 你没有给爸爸妈妈说过这个情况吗 ”?
“有啊,可是从小到大都这样,他们习惯了,我也习惯了!”
我为孩子的生长在这样的富裕的家庭感到难过,虽然是孩子的一面之词,但我选择相信了,孩子还说:父母为了让他学会独立!!!
我蹲着问孩子:是不是在家里很孤独,喜欢学校呢?
孩子说:是呀,因为有同学呀!
我告诉孩子:咱们要选择在对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那么照顾别人的感受就是正确的事情,比如:你在上课说话的时候,是让你的孤独感得到了释放,但是你却没有让身边的人很好地学习,这就不合适了吧?我们要做一个真诚的孩子,对别人好,那就是对自己好,是不是?
第三个孩子,说着下边的话,眼中噙着泪:父母自其2岁离异,生活在爷爷奶奶身边,爷爷奶奶上班,爸爸在外地打拼,妈妈基本不联系。当他说完,我忍不住一手拉着宝宝,一手摸摸孩子的后背,我竟发现我好像做错了,不应该逼着他站在我的身边说出这些话。
我已不想多说,只是觉得我们做的真不够,忘记了和他们促膝并谈,忘记了原来守望初心之时,初心竟被弄弄的雾气掩盖,久久不能散去。原来他们只是缺乏一个倾听者和关怀者!
我特别想不通的是:不能给予他们陪伴和关爱,为什么要将他们带到这个世界?不能匀出时间和精力去给他们,为什么要让他们为无聊的时间买单?或是不能让他们学着成长,也没有时间去让他们成为自己,为什么还要在装修时进行丰富的设计?父母本身是没有错的,一切都为了孩子有更好的生活条件,只不过忘记了:也许他们要的没有那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