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听曾奇峰一点点.
精神分析就像一个深不可测的、神秘的大湖,远看湖面平静,微澜不惊,然而你却总觉得,在那深蓝湖面下掩盖的,不知是怎样巨大的能量或者怪兽,一如远古时期人们对海洋的认知。许多人驻足在海边,有些人忍不住驾着船只深入大海,有的探索到了深藏海底的宝藏,满载而归,也有的被大海的力量吞噬其中,或沉溺或漂浮,难以归来。
所以我一直觉得,在靠近这个大湖之前,一定要先会一些水性儿。
在学习了后现代心理学之后,我终于觉得可以去看精神分析了。我知道,如今的我看精神分析,是想去看人的潜意识的运行规律,想去学习潜意识的语言。然而我也分明知晓,当我慢慢靠近你,我知道你来自另外一个未知星球,人类目前所知的潜意识,也只是一种猜测和翻译。所以,我始终会抱持敬畏尊重开放探索之心,来看待你,而不会觉得,我已经对你了然于胸了。
每天听曾奇峰一点点。我所喜欢的并不仅仅只有他,还有其他好几位。只是正好机缘巧合,有他的一些课程资料,而且大部分观点听来悦耳而深刻。既然有此缘分,便先听听他怎么说吧。
今天听到讲情感隔离。
亲子之间的情感隔离尤甚。当父母只关心学习,而忘记了孩子这个人时,便处在了情感隔离。孩子会感受到这种隔离。当父母因为学习而焦虑暴躁时,孩子只有三分之一的精力用于学习,而所余三分之二的精力却在用于应对父母的情绪。本来,好的状态应该是孩子将全部精力用于学习,包括应对学习带来的挫折感和挑战,而父母是他身后的稳定的支撑者。而现在这一切却是恰好相反,孩子要去照顾父母的波澜起伏的不稳定情绪,而为此花费了巨大的精力。基于人的注意力、意志力在生理上需要大脑神经系统特别是前额叶以及相当氧气和能量的供应才能维持,所以是有限的。
很多时候情感隔离不是因为没有情感,而是因为情感连接太深了。深到让人害怕。所以本能地进行了隔离,以便保护自己能够安全生存。
当一个孩子因为父母的逼迫而学习时,他没有内在的动力和乐趣,在成长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倦怠。而另一方面,有些人成年之后依然在不断学习、学习、学习,不断工作、工作、工作,他们是在满足谁的需要呢?为什么这种满足永无止境,怎样也满足不了?
所有的学习,所有的成长,都与情感有关。
为什么我们现在说,有温度的学习。
当一个人在骂另外一个人时,内在有恐惧焦虑。对于亲子来说,孩子的日益成长将带来强大、独立和分离,父母的潜意识真的愿意孩子日益长大到不再需要自己,不再与自己在一起吗?在那个“责骂”里面,到底是无力感,还是强大感,还是两者兼有呢?有没有传达出判定孩子是弱小不懂事的意思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但这样的表达类似于催眠,深入孩子内心,影响孩子对自己的认知,也会潜移默化给孩子因为要照顾父母潜在的需要而舍弃自我。所以我理解了,为什么说,孩子是永远忠诚于父母的。
关系,只有当两个人彼此看见,才产生关系。如果没有看见,即使在一起做事,也彼此没有关系,彼此情感隔离。
情感隔离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当一个总是情感隔离的人打开情感时,可能这份情感连接就会是很深的。人们害怕很深的情感连接,但是也需要有一些很深的情感连接的关系。
你有吗?你跟谁有很深的情感连接的关系?
你会在很深的情感连接的关系里因为不安全而用了情感隔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