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3日,自治区王玉桂和杨建梅初中语文教学能手培养工作室联合开展的“统编教材“活动•探究”单元教学有效策略研讨”活动,这次活动是王玉桂老师工作室主办开展的“用好统编教材,提高课堂实效”主题系列研修活动的第三场,活动紧扣统编教材“活动•探究”单元和课堂教学,突出教学的实践性为主题展开,通过专家讲座、课例示范、沙龙研讨、总结反思等形式,将统编教材“活动•探究”单元的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相结合,从而实现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用好统编教材,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目标。
2021年3月9自治区王玉桂和李芳初中语文教学能手培养工作室联手开展了第二场研修活动,紧扣统编教材和课堂教学,突出教学的实践性这一主题。
2020年10月05日-06日,自治区王玉桂初中语文教学能手培养工作室围绕同样的主题开展研修活动,通过一系列无声课堂的展示和评课,积极践行了将统编教材的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相结合,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用好统编教材,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理念。
三场培训,我均有幸参加学习,无独有偶,2021年4月15,我又参加了自治区组织的“基于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中小学课堂教学方式变革的探索与实践”教研活动的培训学习,此次培训邀请了疆内外各中小学各学科专家和各级工作室成员,组成学科培训团队,包括践行质量提升,引导老师领悟课堂教教学策略的专家讲座、优秀语文教师的经典课例及说课分享和互动答疑三个环节。
连续学习下来,我意识到用语言实践的方法教语文已经成为了势在必行的语文教学策略,是真正落了地的语文学习方法,唯有如此,语文教学的质量才能得到实质性的提升,也唯有如此,语文课堂才得以成为真正的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堂。
陶渊明说“勤学似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这个比喻实在是太贴切,贴切的让人为之叫好,通俗易懂的道出了学习的真谛-----勤奋,然而,要做到一日的勤奋是容易的,要做到一世的勤奋却是不易的,长久的坚持勤奋学习,靠旁人的提醒、督促甚至是鞭策,都也只是权宜之策,唯有发自内心的想学,向学,由内而外,由心而行,勤奋才能成为一世的学习座右铭。
学生自发性的学习行为离不开老师的引领和辅助,那么老师怎样做才能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自我构建、自量得失,直至能够自然生长呢?我想从这几次的培训中可以找到答案。
自主学习——任务驱动 由心到手
语文课堂能够塑造人格和心性,能够诞生内心的浪漫和诗意,孙傲老师在讲座中就说到真正的语文课堂应该是说话少点,对话多点;提问少点,问题多点;活动少点,体验多点;参与少点,自学多点;交流少点,讨论多点。那么,是不是就不应该多说话、多提问、多活动、多参与、多交流呢?不是的,是无内容的说话、无目的的提问、无意义的活动、无实质的参与和无营养的交流应该少点,更提倡的是有主题的对话、有针对的问题、有感受的体验、有习得的自学、有思考的讨论才是不流于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
孙老师提出的文本解读的弊端在我的日常教学中时有出现,浅读、漏读、误读和不读都会造成阅读的高度、宽度、细度、深度大打折扣,因而,孙老师提出文本解读的具体方法:关注字词,关注句段关系,关注语言风格,关注文本形式,关注单元体系,其实最根本的就是关注文本是如何传递信息的,就是关注语言文字的运用,在提升学生文本意识方面,孙老师教给我们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任务驱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内驱力,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这就需要教师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落实预习复习;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贴着文本去读、去品、去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不同的教学策略,以恰当的任务,引导学生由心而行的进行语文学习,人人就都能有提高了。
自我构建——关注生成 适时引导
李芳老师的讲座《整体把握文意的有效策略》及课例评析,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把握文意的方法。穆筱麟老师的讲座《语言品读教学的有效策略》,从关注朗读、词语、关键语句、句式、标点符号、语言运用六个方面与老师们交流了自己教学散文的做法。孙娟霞老师的无声课堂《最后一次讲演》展示,用演讲教演讲,教师自身勇于、先于进行语言实践,紧紧抓住演讲的针对性和感染力两个方面进行教学,整个过程中设置的环节都是以学生为核心的语言实践,这种体验式学习恰恰是学生发自内心愿意遵从的学习形式。李沁鄂老师的微讲座《“活动•探究”单元教学实施有效策略》,提出活动探究单元的教学设计应当“以阅读为基础,以活动为中心,以能力为旨归”,不断强调阅读是“活动·探究”的实施起点,活动是主要形式,能力是落脚点。李老师给我们分享了四个策略:“分工明确,活动为主”、“教师引导,客观评价”、“依据类型,创活动支架”、“听说读写,结合为核心”。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工作室的主持人李芳老师为我们分享的初中阅读教学的基本范式:
第一类:七年级课文
七上一二单元:朗读——感悟——品味
七上三四五六单元:默读——勾画一—概括
七下一二三单元:概括——精读——品析
第二类:文学类文本
叙事类:整体感知一—梳理情节——分析形象——理解主题
抒情类:朗读——品析一—阐述
第三类:一般性文章(说明文、议论文)
找中心句——把握特征(论点)一—理清顺序(思路)——品析方法
第四类:古诗文
诗词:诵读——感悟——积累
古文:诵读——理解——感悟——积累
第五类:活动探究单元
范文学习——知识归纳一—活动开展一—成果展示
如此实用的方法,必须要借花献佛,和大家分享。
除此之外还有董明实老师,王玉桂老师等诸多专家、同仁的讲座和课例,无一例外的都在为我们提供一种叫做“策略”的法宝,而这些策略,都在向我们传递一个信息:要扎扎实实的帮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学习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学生通过体验式的实践,会完成一次次的自我构建,会生成许多光靠老师讲永远也无法领会到的东西,而老师,就是用这些策略,辅助学生完成这一重构的过程,学习也就自然成了个性化的生成的过程,当每一位学生眼中的“背影”都不尽相同的时候,我想,教育的真谛才会真正凸现出来。
回头想想,这些策略的梳理,哪一条不是凝聚了专家们、老师们的日常所思,内心不禁万分钦佩,不仅自我反思,我的教学日常是不是也应当有所感,有所思,有所记。
自量得失——评价引领 举一反三
学生的生个性化的,总会引来不一样的声音,赞同的,反对的,补充的,删减的……这个时候,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学生课堂生成的评价,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生生互评,另一类是师生互评。那么,我们就必须要思考一个问题:评价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主张“”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为什么还需要评价呢?孙老师给了我最好的答案。
孙老师在讲座中提到了四种评价方式:“锦上添花,发现亮点式评价”“婉转迂回,指出问题式评价”“树立榜样,培养习惯式评价”“适时放手,多元互动式评价”,孙老师认为:丰富多彩的课堂评价,能够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比如在后边的课例展示中,学生朗读”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语速平而快,另一个学生的评价是感染力不足,授课老师顺势让给出评价的学生尝试朗读,学生放慢了语速,有了起伏,读出来了,老师给予了“你就读出君子求而不得的苦闷”这样的评价,后边全班的齐读,就有一大部分学生在这里放慢了语速,读出了主人翁的情绪。还有,老师对学生的赏析的语言组织进行了指导式评价。看上去像是在评价一个学生的课堂生成,其实,其他的学生会根据老师的指导式评价重新修正自己的赏析语言,赏析角度等,无形当中完成了一次示范学习,一箭双雕,一举三得,既让被评价的学生获得了修正的方向,又让其他的学生习得了赏析的方法,而老师同时完成的评价和范学。
自然生长——量变积累 质变升华
学习有时候就是这样,独上高楼的孤独寂寞,衣带渐宽的苦楚憔悴,都比不上蓦然回首,灯火阑珊处的相遇,教学之间的相互成就需要老师的辅助和引领,我们在设计教学的时候,深读精思;我们在课堂实践的时候,放手观察;我们在学生失误偏颇的时候,引领评价;我们在学生自然生长的时候,静静微笑,轻轻鼓掌。
陶行知先生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是我们孜孜不倦、兢兢业业奋斗在教育一线的的初衷,记得有一位学者曾经说过:“这世间的所有情感都是以聚合为目的的,唯有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以分离为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能够在未来的某一天能够脱离自己,独立生存。”我想,师生关系也是如此吧,在我们的引领和辅助下,学生能够拥有自生长的能力和习惯,必将受益终生,那么,“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期待也就水到渠成的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