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首先是一个过程,既为一个过程,便具有一个时间要素的可由浅入深的可由低级阶段跃迁向高级阶段的递进发展的特征属性。认识的这一特征属性是由其根本来源—人类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决定的。
人类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发展的缓慢程度就决定了人类认识发展的缓慢程度。实践之所以是认识的直接来源,是因物质决定意识这第一性原理决定的。认识,作为一种观念性的东西,不是先天就生成的,而是从环境中、从日常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
从日常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认识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它可分为感性认识阶段和理性认识阶段。感性认识阶段作为认识发展的第一阶段,其对于整个的认识发展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从感性阶段中所获得关于事物的片段知识要经过大脑的理性思维的作用,从而将其升级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整个的认识发展阶段的精华所在,也是区分个体的差异所在。在感性认识阶段中,我们需要循环往复地去接触事物,去了解事物,换言之,这是个强调“动手”的过程。而在理性认识阶段中,我们可以偶尔地去接触事物,但总的时间需要花费在概念、判断和推理的过程中,换言之,这是个强调“动脑”的过程,偶尔地接触事物是为了更好地帮助理性思维的过程以及能够纠正感性认识阶段中有关事物错误认知的地方。
手与脑的协同使用是完成认识的感性认识阶段和理性认识阶段的充分必要条件,缺一不可。
认识,其次是一个过渡,既为一个过渡,便拥有一个最终的目的—改造世界。认识的这一目的是由实践发展的需要决定的。
前面说起实践是认识的直接来源,实践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决定了人类的认识也具备发展的属性特征。那么实践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又是怎样实现的?是通过认识在发挥指导实践活动的作用而实现的。
先有了实践活动,接着就有了人类的认识,其次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之后,我们就有了利用这种认识去改善我们生活的渴求,最后又反过来推动了实践的发展。这有点类似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但与此不同的是,我们是清楚地明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则,所以是先有了实践,接着才有了认识。
认识指导实践,会有两种结果,要么是正确的指导,要么是错误的指导。前者是由于我们所得的认识是符合客观规律性,是正确的认识,所以就有了正确的指导;后者是由于我们所得的认识并不符合客观规律性,是错误的认识,所以就有了错误的指导。如何鉴别认识的对错?还是要看实践。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就知道了,就是这个理。
认识,最后才是一条没有终点的路,既为一条没有终点的路,那便拥有一个可以永久走下去的特征属性。世界的物质属性,决定着世界会一直处于发展的过程之中,决定着我们人类的认识是毫无止境的。
活到老,学到老,正是这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