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的卫国,是周朝分封的一个姬姓诸侯国,国力不算强盛,却成为生存时间最长的诸侯国之一。孔子游列国14年,其中在卫国长达10年,吴王的弟弟季札以其远见卓识闻名天下,对卫国的结论“卫多君子,其国无患。”公子伋与公子寿,正是卫国早期的两个君子,一生光明磊落、义薄云天。
伋子名姬伋,卫宣公之子,也称急子。如何能成为卫宣公的儿子,那就要先来认识卫宣公的为人。父亲卫宣公在历史上也很有名气,但他的名气不是来自于雄厚的政绩,而是夸张的荒淫无道。卫宣公的父亲卫庄公在位时,卫宣公就与卫庄公的姬妾夷姜私通,生下一子就是伋子。也不知道如何的瞒天过海,将这个私生子交给宫墙外一普通住户家抚养。等到卫庄公辞世后,他竟名正言顺将夷姜据为己有,伋子也回到宫中。少年一天天长大,在伋子16岁的时候,已才貌出众。不知是考虑到年龄已到嫁娶,还是卫宣公心有愧疚,他开始考虑伋子的婚事。这时的伋子已成为卫国的太子,所以挑选谁家的姑娘成为了整个国家的头等大事。有人告诉卫宣公,齐僖公的长女姜氏国色天香,而且齐国是当时的大国,与齐国联姻是最好的外交策略。目标锁定,卫宣公派遣使者提亲。使者回来后,大赞齐僖公长女姜氏的美艳,在当时没有影像、没有网络的年代,仅凭语言就能将美艳说的口若悬河真是不容易,仅凭语言就能将美艳说的让卫宣公垂涎欲滴真是更不容易,也不知道哪一个描述吻合了卫宣公的审美标准,从那一刻,卫宣公有了自己的想法:长女姜氏那是我的,儿子伋子就再等等吧。于是卫宣公开始布局:在迎娶姜氏的路途上加速建造新台,这里将成为卫宣公与姜氏成婚的地方。同时派遣伋子出使宋国,只待回来后生米做成熟饭,任谁也无可奈何。结果正如卫宣公计划的那样,姜氏成为了自己的后妃,从此被世人称作宣姜。
宣姜为卫宣公接连生下两个儿子,公子寿和公子朔。在这种复杂的家庭关系中,公子寿与公子伋却也成为了好兄弟。正是这对儿兄弟肝胆相照,相互推辞、谦让着活下去的权利,缔造了春秋一段可歌可泣的兄弟神话。
有了自己的孩子,宣姜自然就有了做圣母皇太后的想法,于是就开始在卫宣公那里诋毁伋子,想尽方法夺取伋子的太子之位。以卫宣公好色的程度,想来也不会分析其中缘由,自然是在宣姜还没费多少唇舌时就已经赞同,甚至可能还变本加厉。因为他做出了一个决定,一个震惊四座、惨绝人寰的决定:杀掉伋子,自己亲手谋划、杀掉自己的儿子。卫宣公找了个理由,命伋子出使齐国,而自己已派人扮成强盗准备杀掉手持白旄的伋子。白旄以牦牛尾做成,或用于诸侯出使标识,或作为军旗指挥全军。电视剧《琅琊榜》中,言候出使手持白旄,白旄根根飘起,挥洒着辩可压群臣、胆可镇暴君的赤胆忠魂。而这一抹白之于伋子,晕白了侠义的炙热,散尽了忠贞的分量。
而悲剧的凄惨程度远不是你死我亡,卫宣公与宣姜的谋划恰恰被公子寿偷听,他急忙告诉伋子,让伋子连夜出逃。伋子呢,对此消息很震惊,但却没有做出与震惊配套的举动,他只说了一句:“为人子者,以从命为孝。弃父之命,即为逆子。世间岂有无父之国;即欲出奔,将安往哉?”(出自《东周列国志》)不去就是违逆父命,是为不孝,不孝之子是没有哪个国家愿意收留的。伋子决定,即便是死也要毅然赴死。任凭公子寿再怎么劝说都无法改变伋子的主意。公子寿非常沮丧,眼见着自己至亲的兄弟就要赴死他有百般无奈与哀痛,公子寿将此事告诉了他的老师,老师听后感叹:“你不该告诉伋子啊,伋子是卫国第一高手,你不告诉他又有谁能杀的了他?!而你告诉了他,他又怎么会反抗呢?!”公子寿顿然醒悟,他不愿失去这个哥哥,更不想自己害了哥哥,而事实就是这样戏谑着这对兄弟,让他们直面生离死别、痛不欲生。内心受着极大折磨,情与义不断在拷问着寿,短短几个时辰,公子寿比伋子度过的更加漫长与痛苦,最终他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代哥哥去死。相信那一刻天地无声、为之动容,生的权力竟然被当作再普通不过的礼物、被寿送给了伋子。
临行当天,公子寿带酒来为伋子践行,这送别的酒啊,烧着肝肠,烧着兄弟深情。公子寿举着酒杯,未语泪先流,一滴滚烫的热泪滴入酒杯,而伋子却一饮而尽,说道:“正欲饮吾弟之情也。”电流光绝间,情感被触碰、被点燃,兄弟两个痛饮开来,公子寿有心留量,而伋子先干为敬,没有几下伋子便喝醉沉沉睡去。看时机成熟,公子寿偷偷拿走了白旄,代哥哥踏上赴死之路……
伋子醒来,不见白旄,只见一竹简上有八字:“弟已代行,兄宜速避。”避?!又能避到哪里呢?能逃避了卫国的追杀,又怎能逃避自己的内心?又怎会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弟弟为自己而死?伋子逃避不了,不仅避不了,这更加坚定了他赴死之心。伋子载舟追赶,他希望能追上公子寿让他回来。但现实不仅残酷,而且极端血腥,他追上了谋杀的团伙,却也追上了公子寿的人头。他失声痛哭,对着这些刽子手咆哮:“你们杀错了,应该杀的人是我!”就这样,伋子惨遭毒手,自己将人头奉上。
这时候的卫宣公呢,是不是还吃着水果,等待着屠杀自己儿子的喜讯?不知道当这伙强盗为他扔来两颗人头的时候,他是怎样的神情?是否会因为自己的愚蠢暴行而悔恨?是否会出现短暂的精神失常或自虐行为?我倒希望他会,生命的付出必当换来精神的觉醒,这才对得起这对义薄云天的好兄弟,对得起生命的至高无上。
二公子在历史洪流中远去,身影逐渐模糊疏离,但每当读到此段历史、却总会让人痛心疾首、扼腕惋惜。《诗经》中《国风•邶风•乘舟》,将继续诉说着他们的情谊: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暇有害!